主人公Mildred租下了小鎮道路上的三塊廣告牌,分別寫上raped while dying、and still no arrests、how come chief willoughby,由此揭曉故事的背景:愛女遇害但是半年都未破案,主人公將矛頭直指警察局長willoughby,終歸需要一個人為此埋單。但是,willoughby對此毫無辦法,證據有限,根本找不到嫌疑人,直至在河邊與妻女共度美妙的午后之后,選擇有尊嚴的離開這個世界。
主人公通過媒體的力量實施壓迫,警長在和病魔及時間賽跑,負責查案的警察dixon在警長死后暴戾地毆打廣告商——直到收到警長留下的信。警察的難處在于證據的不足以及其他案件也需要查,很多案件并不是馬上就能破案的,也許是多年后罪犯酒后吹的牛中被人發現的,dixon也在警長的提醒下找到了自己,隱藏在暴戾下的正義感。之后mildred變得平和,dixon雖然因為毆打廣告商失去了警察的職位,卻開始真正地找尋破案的可能性,隱匿于酒吧,找尋線索,被打得半死只為獲得嫌疑人的血液樣本。
然而,給兩人帶來的結果是,失望。并是不皆大歡喜的結局,留下了的懸念。
“他不是這個案子的強奸犯,但是是其他案子的強奸犯,我確定。”
“你跟我說這些是什么意思?”
“我有他的車牌,我有他的住在哪。”
“他在哪?”
“他住在愛達荷州。”
“有點意思,我明天開車去愛達荷州。”
“需要伙伴嗎?”
“當然。”
ps:背景音樂很美,緩和了激烈的沖突。
換位思考算是一種體諒他人的美德,尤其是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時候,但是如果到了不能承受的情況下又會怎么樣。老話說吃虧是福,話是沒錯,可怕的是自以為默默地吃著虧,實際上完全是被一致對待的,這時候內心怕是難以平靜的。這樣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吃虧是放棄短期利益,以希望獲取長期或者更高的回報,但這樣的一個回報是無法控制并且是被動接受的。
劇中各種沖突的成因都是因為所有人都沒有換位思考,都是按自己的視角出發,也使沖突和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從每個人的視角出發,做的事情都有自己的理由:1、警長角度:案件長達半年沒有破是因為這個案件本身證據不足并且還有其他案件要破。他希望在死之前將案件解決,但是證據不足,需要時間的力量,但是他等不到了,所有選擇自殺,有尊嚴地離開;2、警察dixon的角度,警長自殺了,是被該死的廣告牌逼死的,打一頓廣告商出出氣。3、對于Mildred而言,案件一直未破,也沒有等到警方給于的進展信息,所以通過廣告牌來給警長壓力的方式, 迫使警方出力破案。
但作為事件之外的以神父、牙醫為代表的小鎮住戶而言,三塊廣告牌的行為是給小鎮抹黑,從而從中干預。警長卻在死之前給廣告牌支付了后續的廣告費用,讓其可以繼續刊登。
就像是生活的一切,多面性是指多個方向去看,但是做事且只能從一個方面去,權衡之下只會有一個結果,或許,能做好手頭的那一份就已經是很不錯的了,想到就試試做吧。做了的后悔比沒有做的后悔,值當些吧。
有人說,電影的結局是模棱兩可,沒有說兇手到底是誰。開放式的結局,對于這部電影而言,是否抓到兇手并不重要,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每個崗位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難處,很多事不是不愿意去做,而是確實無法短時間完成。所有人都理解,但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就不那么好接受了。最后的結局,每個人都開始了新的生活方式,開啟了新的人生。需要公平和正義,也需要繼續和生活,這一切都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