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9年,一直在希臘的底比斯城邦做人質的腓力王子回到了馬其頓王國,此時的國王是他的侄子阿敏塔斯四世,但實權掌握在大臣手中。
腓力王子不動聲色,很快發動政變,奪取了王位,史稱腓力二世。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東亞學名譽教授威廉姆?J. 杜克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歷史學名譽副教授杰克森?J. 斯皮爾沃格的《簡明世界史》一書中,列有“馬其頓的崛起與亞歷山大的征服”一節,而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就是非常關鍵的崛起之王,因為他也是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
在腓力二世登基的前十年,由于權臣干政,亞歷山大二世、佩爾狄卡斯三世和阿敏塔斯四世先后登場,大量的內耗導致國力受損,外敵虎視眈眈。
腓力二世不允許這種情況再次發生,他加強了王權,將貴族們控制在自己手下,從而成為自己的有力幫手。
腓力二世改革了幣制,有效促進了商業發展。
最關鍵的是,腓力二世還建立了一支常備軍,其中重裝騎兵“王友”和重裝步兵“步兵王友”,讓他的實力領先于希臘人。
公元前355年,中希臘發生城邦混戰,這給了腓力二世南下的機會,直接控制了希臘中北部地區。
馬其頓的崛起讓很多希臘城邦感到威脅,雅典率先出手,組成反馬其頓聯盟,抵制腓力二世的擴張。
公元前338年,馬其頓軍擊敗以雅典、底比斯為首的反馬其頓聯軍,馬其頓成為希臘各邦中的霸主,腓力二世派兵進駐希臘各戰略要地。
腓力二世還想繼續進攻波斯,但在兩年后,他參加女兒克麗歐佩特拉和伊庇魯斯國王亞歷山大一世的婚禮時,被近身護衛官帕薩尼亞斯刺殺身亡。
亞歷山大王子被指責為殺害父親腓力二世的幕后主使,但他聲稱此事為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所指使,并在重臣安提帕特的推舉下成為新國王,史稱亞歷山大三世,也就是后來的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很快穩固了自己的地位,鎮壓馬其頓貴族的叛亂,擊敗反馬其頓聯盟,重新成為希臘霸主。
一年后,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色雷斯,擊敗特里巴利、伊利里亞人;在此期間,希臘各邦謠傳亞歷山大大帝已陣亡,底比斯、雅典、伯羅奔尼撒等又發動反馬其頓運動。亞歷山大大帝迅速回師,擊敗底比斯,封鎖雅典,亞歷山大大帝穩固了地位。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東方,與波斯軍在格拉尼庫斯河畔開戰,波斯帝國皇帝大流士三世統治無能,馬其頓軍很快奪取小亞細亞。
第二年,亞歷山大大帝在伊蘇斯平原擊敗大流士三世,俘虜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接著,亞歷山大大帝攻占大馬士革和推羅城。
大流士三世曾表示愿出巨款贖回他的母親、妻子和女兒,割讓半個波斯帝國給亞歷山大大帝,但被亞歷山大大帝拒絕。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進入埃及,自稱太陽神“阿蒙之子”,并建立亞歷山大城。
一年后,亞歷山大大帝與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美拉決戰,大流士三世棄陣逃跑,波斯軍潰敗。隨后,馬其頓軍占領波斯都城巴比倫和蘇薩。
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占領波斯波里斯,波斯帝國滅亡,大流士三世也在不久后被部下殺害。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南下入侵印度,建立兩座亞歷山大城,但士兵們厭戰情緒高漲,印度土著也不斷反抗。兩年后,亞歷山大大帝撤出印度。
亞歷山大大帝兵分兩路撤回,公元前324年,兩路大軍在奧皮斯城會師,亞歷山大大帝將巴比倫作為首都。
亞歷山大大帝還有很多征服計劃,但在公元前323年6月,他突發急病去世。
亞歷山大大帝沒有明確接班人,權力斗爭激烈,他的母親、妻子與兒女全被殺死,將領們紛紛擁兵自立為王,帝國分崩離析。
不過,由于后繼的王國大多為希臘化國家,就此開啟了希臘化時代。
世界史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進程。許多人類社會都積極參與了這一進程,任何一個地區的主宰都只是暫時而非永恒的現象。
《簡明世界史》旨在對這一進程進行公允的論述, 作者期望,在盡可能尊重人類浩瀚歷史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同時,也關注西方的崛起, 因為西方是近幾百年來世界歷史上最具有主導性的地區。
同時,作者也充分關注其他地區的人們的貢獻,按照時間順序展開論述,并兼及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宗教史、知識史、文化史和軍事史。如果想要了解世界歷史,這本書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