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微信營銷應該怎么做?

微信數據增長速度有所下降,但其國民第一APP、超級流量入口的地位巋然不動;更重要的是,微信與其他流量平臺在流量變現上有本質差別——廣點通沒有壟斷流量,允許流量主自營廣告。用戶數、用戶粘性(使用時長、依賴度)、流量變現格局都決定了微信在2017年依然會是各大企業、營銷機構進行線上營銷不容回避的選項。

或許有人對去年9月部分微信公眾號爆出數據造假的時間記憶猶新,對微信營銷的效果還耿耿于懷。確實,“刷量公司--號主--公關機構--企業市場公關人員”四方形成“互利共生”的黑色產業鏈,但這一本萬利的營生,并不新鮮,并不是發于微信,在所有平臺都有。背后的邏輯源于傳播環境、營銷生態的改變,傳播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新生渠道、傳播方式被給予厚望。不論是來自傳統行業的快消品、地產項目品牌,還是來自新興行業的海淘平臺、互聯網金融平臺,都扎堆出現在各種微信公號上。

報紙等傳統媒體在傳播上式微、失靈,不僅讓媒體從業者焦慮,傳播需求方同樣抓狂——預算表里的錢怎樣花才能讓老板滿意?傳統的玩法大家都知道不行了,那就追新玩法,從微博、微信到直播,大家趨之若鶩。

利益鏈不斷,閱讀量造假不可能杜絕,正如微信官方回應稱“貓鼠斗”的游戲一定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持續。但是我們萬萬不能因噎廢食,否定公眾號作為傳播、營銷利器的地位和價值。

“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公眾號的普及很好體現了微信的這一理念。正常來說,每個公眾號都有自己的定位、目標受眾,通過持續提供高質量的內容、服務來獲取增量用戶;用戶基于某種需求而關注、閱讀(使用)某個公眾號,并且形成信任與依賴。這層信任與依賴才是公眾號的真正價值所在,它是購買力,是可以改變潮水方向的力量,如魔法一般神奇。

那為什么不用其他平臺的自媒體呢?目前為止,只有微博、公眾號是用戶強選擇的——我關注之后,不管看不看它都會出現在我的時間軸上;如果我不關注,你是不可能出現的,這樣某個公眾號就能吸引到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用戶,比如收入水平、年齡等等,這些都是具有價值的投放分析指標。而其他在平臺是基于用戶習慣來推薦內容,用戶能不能看到某篇文章跟這背后的自媒體本身的定位、風格關系不大,自媒體也就沒有自己的品牌可言,用戶壓根就不會在意這篇文章來自哪個自媒體,閱讀量十萬百萬都枉然,因為沒有信任與依賴。

用戶會說,王乒乓被封號啦,王駙馬今天推薦了叫西洋參考的號;但是你問他在今日頭條或者一點資訊上看的文章是誰寫的,他肯定一臉茫然。

公眾號的優勢還在于閱讀場景與閱讀體驗,這一點的價值常常被忽略。要盡可能少的干擾用戶,少讓用戶做選擇。在這方面,手機優于PC,用戶使用PC往往是多個任務同時進行,開了很多窗口,而且有各種彈窗、頁面廣告。而使用手機雖然可以多任務同時進行,但是在前臺的窗口只有一個,其他都是在臺后;廣點通廣告放置在文章底部,用戶可以一讀到底不受影響,所以用戶用手機閱讀一篇文章被打斷的概率要比PC低得多。另外,進入某個公眾號之后,里面都是這個公眾號的文章,風格統一、有很強的標識,沒有選擇壓力;而其他平臺是各個不同自媒體提供的內容,風格迥異、凌亂,用戶就要犯起選擇困難癥,還要擔心一刷新想看的內容找不到。

你也許會覺得這是一廂情愿的分析,那來分享下我這兩年多的實踐經驗吧。2014年6月開始,我開始負責公司(互聯網金融平臺)市場推廣,兩年多來接觸、判斷、分析、投放過的線上線下渠道有數十種,結論只要一條,公眾號的性價比(從費用和投入時間看)是最高的,哪怕是在當下所謂流量下降、效果下滑的情況下,每月新增用戶貢獻的成交額就能保證ROI接近1:50,而且這一數據穩定、堅挺。

存量用戶少,增量用戶教育成本高,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獲客成本高企一直甚囂塵上,從而滋生了一大批專門為市場人員完成KPI的第三方效果營銷公司,這些公司帶來的用戶(羊毛黨)投資一次拿到獎勵就走。但其實具體到某個公司,并不存在流量不夠、用戶不夠的情況,就看市場團隊的思路和執行是否合理、到位。

具體到公眾號投放,涉及到渠道篩選,原則是,公眾號的用戶要和你的目標用戶高度匹配,對你產品要有需求,同時有能力購買。這一點要反復分析,要能判斷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在關注并且持續閱讀某個公眾號。

渠道確定之后是內容的撰寫,內容一定要符合渠道的調性,充分利用好用戶對公眾號的信任。從標題到內容的邏輯,每一段每個細節都要做到讓人舒服,一個最低也是最高準則就是,你自己要愿意把推廣文章看完。

另外還要考量場景,也就是用戶會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什么樣的狀況下看到這篇文章,在那樣的場景下是否能不受干擾的讀完你的內容。

這些基本邏輯看似簡單,我的團隊每天要做大量的閱讀、分析和判斷,而公眾號的閱讀量包括所有數據都只是作為輔助信息,因為這些邏輯歸根到底已經是對人性的分析,并且通過投放不斷校正自己的分析和判斷。

我們在公眾號上累計投放已經超過2000萬,不符合預期的號不超過5個。所以,與其當吃瓜群眾,不如行動起來,找到自己的方法論。

作者為前媒體人、互聯網營銷專家、在行行家,現為友金所市場部負責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