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丨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

學習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要自己學習,另一方面還要教育孩子學習。有時候教育自己還好說,可是教育孩子顯得特別的不容易。要不然就不會有哪些陪孩子做作業的段子了,教會孩子學習真的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所以,學習如何學習,不僅是個人的事情,也是一個家庭的事情。這幾天看了看這本書《認知天性》,也是一本2018年的新書。還挺不錯。

書中內容凝聚了11位認知心理學家,長達10年的科學研究的精髓。在《認知天性》中,我們能第一次了解到,學習是如何促進人類認知規律的。并且在腦神經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作者為我們推導出了,最有利于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

比如我們一直信奉的“刻意練習”就被作者提出異議,他們并不認為刻意練習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他們指出,間隔練習的方法效果更好。

還有,作者提倡學習一定難度而不是簡單的學習,更有效,這與我們普通的認知也是不同的。接下來分享幾點自己的學習心得。

輕松的學習很難是有效的;有些困難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


1 ?反復練習是錯誤的

我們都知道1萬小時定律。想成為高手,就得進行刻意練習。

這本書里說了一個實驗,顛覆掉了刻意練習的觀點。

實驗是關于投沙包進籃的。考試要求,在3米的距離,投沙包進籃。

于是,實驗者就把學生分成兩組練習。一組學生,始終站在3米的距離練習,也就是刻意練習。另一組學生,讓他們一會兒站在2米的距離練習,一會兒站在4米的距離練習,就是不讓他們站在3米的距離練習。

考試的結果是,從沒站在3米距離練習的學生,完爆始終站在3米距離的學生。

所以,我們應該間隔練習。?

為什么間隔練習有效?因為存放知識需要一個鞏固的過程。

間隔練習有三種方法:

時間上間隔。

我們往往喜歡一鼓作氣,作者建議將練習分階段,給自己的大腦復習的機會和時間。

練習內容上間隔。

一般來說,我們都是按照步驟進行練習。先把第一個步驟練習完、學會、掌握好,再去練習第二個步驟,以此類推。作者的建議是進行穿插練習。第一個步驟學會了,練習第三個步驟;第三個步驟學完了,練習第二個步驟。穿插練習雖然更費時間,但是比集中練習的效果要好。

練習形式上間隔。作者建議進行多樣化、難度更高的練習,這樣需要耗費的腦力,通過這種方式學到的東西,記憶更深刻。


2 知識多不等于學習能力強

·反復閱讀的三大不足:浪費時間、無法產生持久的記憶、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我們已經掌握了內容。

·在閱讀時,試著用自己的話來描述要點、試著把新知識和已知聯系起來。·以已知為基礎,用自己的語言把新知識表達出來,把它和已知聯系起來。把新知識放到更廣泛的情景中,·從新知識中提取關鍵概念,并把概念組織成一個心智模型,同時把這種模型和已知聯系起來?!ねㄟ^學習、通過開發心智模型,來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犯錯誤并改正錯誤,其實是在搭建通往高層次學習的橋梁。

3 學習的本質

學習的三個關鍵步驟

編碼:大腦把感知到的東西轉化為記憶痕跡

鞏固:把暫時記憶強化為長期記憶。

檢索:想讓學習成果牢固可靠,我們要做兩件事情。首先、在把短期記憶重新編碼并鞏固成長期記憶的時候,我們必須把這個項工作做扎實。其次、我們必須把這些資料與不同種類的線索聯系起來,以便我們今后會議這些知識時能夠游刃有余。


人有一種敘事的欲望,這種欲望源于我們對模棱兩可與隨機事件的不適,它塑造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我們沒法記住一件事情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們只記住其中對自己情感影響最大的元素,剩余的空白部分則由自己用細節來填補,雖然這些細節與我們的敘事內容一致,但有可能是錯誤的。

我們在學習時避免錯覺和記憶扭曲。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反思的習慣?!ぷ尨竽X工作,實際上就是給它引入更多復雜的網絡,然后反復運用這些神經回路,從而使頭腦更加靈。

反思會涉及多種認知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從記憶中檢索知識或是早期的訓練內容,把這些和新體驗聯系起來,借助觀察和思考,預先演練你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

4 打造適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你無法從不擅長的事情里學到知識。避開錯覺和誤判的辦法是,用一組自身之外的客觀標準,來替代用作決策參考的主觀經驗。

·“鄧寧——克魯格效應”:無法勝任某項工作的人缺乏提高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分不清能與不能之間的區別。

·

斯滕伯格智慧的三元論:分析型智力,是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型智力,是我們綜合并應用現有的知識與技能,應對那些新的特殊情況的能力;實踐型智力,是我們適應日常生活的能力。

學不好的領域暴露了你的能力結構,測驗一下自己的能力結構。

步驟一:進行某種類型的測試,看到自己的知識或技能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

步驟二:決心運用反思、練習、間隔練習或其他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步驟三:再次測驗自己,留意哪些方面已有改善,同事特別注意在哪些地方還需要下功夫


在了解了自己的能力結構之后,我們可以用搭積木的方法構建知識。在接觸新資料時,提取核心觀點,并從中構建出一套完整的心理框架。結構構建是一種由意識和潛意識形成的規范:判斷東西是否合適,是可以增加特點、能力與含義,還是多余無用。

5 夸獎孩子努力比聰明更有利于孩子成長

·我們在夸獎孩子的時候,比起夸孩子聰明,更應該夸孩子努力。

當被夸獎智商高的時候,孩子就會得到這樣一種信息,聰明才是被夸獎的關鍵。如果我們強調努力,則可以讓孩子相信努力的重要性,而努力是一種一種他們能控制的變量。

取得成功更多的是靠勇氣、好奇心與堅持、而不是智商;成功的關鍵因素是讓孩子從小面對困哪,學著克服困難。

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聰明與否,會讓人避免承擔生活中的風險,這對于孩子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他們會變得更加容易逃避。

愛因斯坦有一句話叫: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這句話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棒,因為想象力聽起來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似乎只要拼命的想就成就一件大事。

假如知識代表過去,想象力代表未來的話,那么強大的想象力一定是建立在對過去知識的總結上,同時又要落到解決實際問題上才能發揮想象力的作用,脫離這些只能是空想。

知識是基礎,只是對過去的經驗的總結,而面對新的問題,面對一個未知的世界,需要我們發揮想象的力量大膽的試錯,把已知的知識大膽的運用到未知的世界,從而找出最優的解決方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