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棵花白】
【經冬不死,春亦有英。】
最近在讀劉墉的書《我不是教你詐》。他在第一部的前言里說了這么一段話,使我深有同感:
“得了重病的人,站在健康的人中間,會怨自己命苦,到了醫院,才發現四周站著躺著的,全是像自己一樣的苦命人。”
今天全網刷屏的文章《在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無疑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經。作者說,北京只有少數人的夢想和多數人的工作,它對于外鄉人是站不住腳的遠方,對于本地人是回不去的故鄉。
社交成本高,人情淡薄,交換過名片就算認識,一年能打幾個電話就算至交。
果真如此嗎?我不知道。
我總覺得一個人口數量如此龐大的城市,不至于淪落到所有人都是這樣。其他城市,比如上海,廣州,深圳,西安,成都,難道就沒有人情淡薄的某個群體了嗎?就沒有其他生活的姿態了嗎?
這樣的文章為何會引起大規模的討論?為何不在北京的人也忍不住想要轉發一下?
或許我們都病了。
我們都假裝自己沒有生病,我們看彼此都是健康的。我們覺得自己命苦,但是沒臉說自己苦,如今有人替我們說出來了,無論是否百分之百的屬實,他多多少少觸碰到了我們的病灶。
因為這篇文章,我們才知道重癥病人這么多,和自己一樣的苦命人這么多。
在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且不管這個數據是否準確,我們想一想周圍的人,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假裝在生活。
我們普遍焦慮。
我們沒有時間約朋友,就算有時間,也沒有精力約朋友,有一些空閑時間只想安安靜靜地待在房間里吊著臉,不用笑臉迎人,打上幾句王者榮耀,然后吐槽隊友坑。
我們焦慮于自己二十多歲一無所有,而其他人已經有車有房有對象了。
我們焦慮于父母年歲漸老,而自己還沒有能力支撐一個家。
我們焦慮于眼前的工作,上班了一個月穩穩妥妥地能拿三四千塊錢,談創業談個性談夢想,銀行卡余額分分鐘教你做人。
好不容易有點存款了,你該結婚了。結完婚銀行卡余額又歸零。
夫妻兩個繼續賺錢,過了兩年,看著眼前的小嬰兒,開始盤算接下來二十多年的帳。
你只有不到三十歲,你卻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經止步于此了。剩下的只有責任,重復而平凡的生活,雞毛蒜皮,生計。
不敢辭職,害怕變動。
你的朋友和同學,上學時成績不如你,工作也沒你好,但是他們有車有房,父母有退休工資,一個月隨便賺點錢就什么都不愁了,還可以出國旅游。
你也有很多差距更大的朋友,他們無論在素質修養上,還是物質條件上都秒殺你,他們談吐舉止都讓你自慚形穢,你知道你將來的孩子也會遠遠落后于他們的孩子。
你只有自己。
我聽說過一件真事兒。很有才華的一個作者,各方面都很優秀,各大書店里擺著他的暢銷書。他畢業之后去了上海,為了戶口,娶了一個自己不愛的女人。
他的朋友問他:“以你的條件,根本沒必要這樣。你的文人風骨呢?”
他說:“我只是不想讓我的下一代再走一遍這樣的路,沒有資源,從小地方擠破頭皮擠出來考上大學,還是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
不褒不貶,我理解他。只要他對妻子好,能瞞得住妻子一輩子。
我一個假朋友曾經說過我:“你寫的文章我都不看,一看題目就知道又是那種特別喪特別負能量的。你寫點積極向上的嘛!”
我只想說,或許喪,才是我們這樣的人的生活的真相。我寫的東西沒有那么振奮人心,我的正能量全部來源于:“已經爛到這個份兒上了還能怎么樣呢?”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混得不怎么樣的年輕人們,你們唯一的出路就是撇開幻想,認清生活的本質,然后做出自己的選擇。只要不違法亂紀,你都可以搏一把。
怕什么,反正你已經沉到底了。
我相信關注我的,基本都帶點兒喪的氣質。在北京,有2000萬人沒有關注我,在其他城市也是如此。
而我這個喪入骨的作者,卻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寫作之路。
雖然我也偶爾會有“自己選擇的路,說不走就不走了”的沖動,但是我還是堅持下來了,這算是活雞湯吧。
當你們覺得自己命苦的時候,看看我的簡書賬號,它還在,你們也該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