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瞧不起孫權、呂蒙,對夏侯惇則比較客氣,雖說夏侯惇武力值一般。關羽高傲的同時,也是深諳處世之道,可惜后來飄了。
欣賞三國演義,不談正史,關羽個性鮮明。關羽忠心耿耿,對劉備不離不棄,卻心高氣傲,大意失荊州,諸葛亮的“隆中對”無法實現。
214年,龐統在落鳳坡被射死,諸葛亮從荊州進入四川,帶走了張飛、趙云、劉封等猛將,關羽則留下來鎮守城池。
荊州,劉備、孫權爭奪的焦點,兩位盟友明爭暗斗。孫權為了緩和關系,主動跟關羽提出聯姻,結為兒女親家,卻碰了一鼻子灰。
關羽嘲諷東吳使者:“虎女怎能嫁給犬子呢?”這就很傷人心了,況且對方還是東吳國主孫權。
曹操評價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說孫權是人才,也是英雄。關羽可就好,直接說孫權的兒子是“犬子”,一點面子都不給。
呂蒙、陸遜鎮守陸口,關羽也是瞧不起他們,一個是“吳下阿蒙”,另一位則是初生牛犢。
當然,關羽坐鎮荊州,孫權、呂蒙、陸遜也不敢進攻。正面掰手腕,直接進行戰斗,撕下盟友協議,東吳打不贏關羽,這也是事實。
正面不行,干脆就來突襲。孫權與曹操妥協,東吳乘著關羽主力在襄陽、樊城之際,以“商隊”作為掩護,呂蒙、陸遜白衣渡江,關羽終究身首異處。
孫權奪取荊州,本就不地道,畢竟是坑盟友,而不是堂堂正正打一場。再則,奪取荊州也就罷了,處死關羽就很過分,孫權為了出口惡氣,代價很大。
關羽被殺,孫權不夠地道,卻并非不能理解。孫權乃一國之君,即便關羽不同意聯姻,也不應該說他兒子是“犬子”,當著東吳使者的面,打了孫權的臉。
關羽自負,不懂得謙虛,低調處理孫劉關系,終究付出代價。當然,關羽也不是一直都是這樣,他也有謹慎的時候,也懂得“收斂”,不要把事情做絕。
200年,斬顏良誅文丑,關羽報答了曹操的恩情,便選擇離開。曹操沒及時給他文書,沿途將士也阻攔,關羽便“過五關斬六將”,銳不可當。
但是,遇見夏侯惇,關羽就比較“克制”。夏侯惇武力值一般,與顏良、文丑不是一個檔次。
文丑同時迎戰張遼、徐晃,不但占上風,還能吊打。若非關羽及時出手,張遼、徐晃堪憂,被打傷的可能性很高,甚至是陣斬。
夏侯惇阻攔,關羽捋一捋胡須:“你比顏良、文丑如何?我出手一次,就將他們搞定,你也想試一試嗎?”
夏侯惇不服氣,怒懟關羽:“你殺了他們,害得我手癢。”便橫槍躍馬,殺向關羽而來,打了幾十回合。
交戰中,曹操使臣前來勸阻,夏侯惇也不停手。一番廝殺,關羽武藝高強,夏侯惇墜落馬下。
此時,關羽居高臨下,若是繼續沖鋒,缺乏戰馬的夏侯惇估計就身首異處,成為第七位栽在青龍偃月刀下的曹魏將領。
但是,關羽選擇步戰,讓夏侯惇有了喘息之機。再則,關羽沒有用盡全力,他想要夏侯惇屈服即可,而是非要斬下首級,直到張遼來勸阻才罷休。
可以說,關羽還是比較克制,給夏侯惇面子,即便有機會斬首,也不會做。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夏侯惇地位太特殊,是曹操宗族不說,還是原始股東,以及最信任的大將,沒有之一。
關羽雖說心高氣傲,卻并非沒有智慧。關羽斬殺夏侯惇,就意味著跟曹操撕破了臉皮,別說是找劉備,估計他一行人都會身首異處。
可以說,關羽還是懂得“克制”這個道理。為何鎮守荊州,關羽卻飄了呢?尋找劉備時,關羽力量弱小,不得不如此。鎮守荊州,兵強馬壯,關羽有了底氣,自然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