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心理學關于人的價值的體系和論證可以概括成以下幾點:
1.人的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惡是派生的,是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
2.在生物進化的階梯上,人有高于一般動物的心理潛能,心理潛能高于生理潛能;
3.人的需要有層次結構,動機也有高低的層次。高級動機的出現有賴于低級需要的滿足,但只有高級需要的滿足才能產生更令人滿意的主觀效果,或更深刻的幸福感和豐富感。高級需要比低級需要有更大的價值;
4.高級需要包括愛的需要或者社會需要,因此,人的自我滿足和利他主義是一致的;
5.創造潛能的發揮是人的最高需要,因此,人的自我滿足和利他主義是一致的;
6.自我實現或創造潛能的發揮本身就是獎賞,它是一種“高峰體驗”,是一種極度歡樂狀態;
7.健康人有自發追求潛能實現的內在傾向,并有以此為依據的自我評價能力。這使人在困境面前能夠保持主動和自由。喪失自我評價能力導致病態;
8.不論低級需要或高級需要或創造潛能都是人的機體構成的作用,但高級需要和創造潛能較低級需要微弱。它是一種類似本能的微弱沖動,不像動物本能那樣牢固,因此,有賴于后天的學習和培養,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9.人的潛能和價值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是一種內因與外因的關系。潛能是主導的因素,環境是限制或促進潛能發展的條件。
環境的作用歸根到底在于容許人或者幫助人實現他自己的潛能,而不是實現環境的潛能。
10.人的潛能和社會價值并無本質矛盾。人的需要的等級越高,必然也越少自私,創造潛能的發揮具有最高的社會價值。
以上概括出一個核心的問題:即價值和潛能的關系問題。
人本心理學帶給我的最大啟發是:當下中國教育者從上到下,特別家庭教育。的確,社會階層予人的不同起點帶來的不同可能,但過分強調了先天因素、家庭影響而忽視了現實社會對人格發展的影響。甚至一些學校會通過第三方來選擇、強調家庭出身作為入學條件,這是很明顯的、赤裸裸的泯滅人性的假設!一個合理的社會,應該是促進所有人的潛能的發揮,幫助所有人獲得最高的“自我實現”,尋求社會價值的實現與獲得作為人的尊嚴。
這本書,集合了榮格、馬斯洛、羅杰斯等的文章,更原汁原味的呈現了這些大家對人的價值、人格、與人交往、高級需要和低級需要、幸福、獻身和意義等的研究觀點。我們可以從第一手閱讀,以此為起點,去思考教育如何幫助人,實現自由的生長與獲得尊嚴。
德國狄爾泰,對生活與世界觀,有一些具有深遠影響的解釋。(括弧中是我的思考)
——任何世界觀的最終根源都是生活本身。
(要幫助兒童形成世界觀、確立人生觀,還是要回歸生活,而不是說教,不是來源于教材或書本。)
——個人獨特的生活構成了個人自己的世界。對生活的反思,形成我們的生活經驗。它把具體和一般的知識同我們的自我在更周圍的世界及命運接觸中所發生的(由沖動和感情在我們內部喚起的)許多分明而細微的事件結為一體。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所以我們解讀任何信息,都會有自己的背景概念來加以理解,形成不同的觀點。因為,要想所有人都形成相同或相似的觀點,這是不可能的。理解這一點,才能理解他人,包容并尊重他人。)
——不管是夢、是戲,還是消遣,總之都是一種純粹的旁觀和內在的精神生活,這就是生活的基礎。
(兒童的游戲、閱讀、聽音樂看戲,在大自然中采花種植,都會最終形成人的世界觀——從我們出發,形成關系網,聯結生活、他人與自然,有些讓我們愉悅,有些讓我們壓抑,每當某一個特定的傾向相當明顯時,人就會注意、感受、喚醒這些關系。)
——對他來說,一個朋友是提高他個人存在價值的動力,每一個家庭成員在他的生活中都有明確的地位。
(首先家庭的每一個成員,對兒童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其次,就是同伴。同伴可以滿足兒童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朋友是鏡子,是相互關照的旁觀者,是提供學習他人的機會、從同伴那里獲得信息和參考架構……所以,同伴在成長中意義重大,在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作為教育者,需要引導孩子們重視友誼,學會恰當的人際交往技巧并堅持一些好的原則。)
——但若追溯歷史并加以客觀的表達,就能跟完全地把握生活并且對它做出更富有意義的解釋,而不受個人學識和當今生活的種種形態的局限。
(班主任生活史、校長專業成長史……都是通過自我寫作,他人評點,促進個人超越自我的可能。)
下一節,我再來嘗試總結一下對世界觀的結構、世界觀的多樣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