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埃倫·蘭格研究專念35年了,專念是指創新性思維,而專念的對立面潛念是指人們經常被刻板印象操縱片面地評價事物,從而引致思維設限。
本文將詳細介紹思維設限的原因及解決建議。
我們要學會盡力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決策,而不是急著做出正確的決策。
【目錄】
一、歸類的陷阱
1.歸類(有助于簡化和理解,但不利于找到更多可選答案)
2.思維慣性(用既定的方法使用既定的方式,不去探索其他可能性)
3.環境對人的影響
①外界環境限制
②自我形象的限制
③企業定位的限制
④注重過程才能減輕恐懼
二、打破思維設限
1.重新定義問題
2.改變描述問題的用詞
3.使用不同的視角
①不用單一的詞語自我評價
②謹記——極端即自毀
③重新審視事物
④“暫時性有條件”的5種訓練方法
⑤培養創新能力
一、歸類的陷阱
1.歸類(有助于簡化和理解,但不利于找到更多可選答案)
凌晨3點,有個富翁敲你家的門,問你能否提供一塊長2.1米寬0.9米的木板,報酬是1000美元。三更半夜的去哪兒找木板呢?于是,你只好放棄這1000美元的獎金。第二天你去探訪朋友,朋友家在裝修,幾塊全新的待安裝的門板靠在墻上,此時你才突然想起來:“昨晚可以把門拆下來給富翁啊!”
問題在于,你的注意力被局限在“木板”這個概念,而沒有聯想到“木板→門”。其實書柜的背板也可以卸下來,或者再追問富翁要這塊木板來干什么,能否找到木板的替代方案……
要多走動去啟發靈感;
當身邊實在沒有用得著的東西時
要記得可否“換一個問題”。
- 人類創造出“歸類”的概念,
目的是為了簡化復雜的事物,便于理解和記憶。
簡化,令答案的可選項變得越來越少。
如果你希望找到更多的可選項,就需要學會逆向操作
——思路不要急著往下細分,而要向上溯源和平行替換。
2.思維慣性(用既定的方法使用既定的方式,不去探索其他可能性)
作者曾做過一個試驗,讓工作人員在行人道跌倒假裝膝蓋受傷,請求路人幫忙買繃帶,總共有25個好心人伸出援手。
當這些好心人去到藥店買繃帶時,會被告知繃帶已經售完。實驗結果是,沒有一個人向藥店店員詢問:“膝蓋受傷如何處理?我應該購買哪些藥品?”因為他們帶著:“有沒有繃帶?”這個問題進店,所以思維被設限了。
思維慣性還常常體現在自我能力設限。
我們的狹隘看法會限制自己潛能的發揮,無論是學英語、減肥、復習,一旦達到了預先設想的極限,我們可能就會止步不前。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真的沒有提升空間了。
輝煌的成就感之前,是持久看似綿綿無盡的無聊和枯燥,仿似日出前長達12小時的黑夜。
但是,如果你有意識去培養出挖掘任務有趣性的能力,多嘗試不同的讓自己撐過黑夜的方法,你就能在黎明蘇醒。
關鍵是,你要多試。
3.環境對人的影響
①外界環境限制
我們的行為和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
宿舍不是學習的地方
(到了圖書館以后)圖書館氣氛太壓抑了
(轉移到咖啡室)喝著冷飲玩手機真爽啊
(臨考試2天)在廁所我也能背書!```
對環境的理解決定了我們的反應,但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客觀存在,改變看待問題的角度,就可以改變我們的感知和行為。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順著思維慣性去適應環境,但其實我們還有其他選擇——用新的定義去解釋環境。**
***
###②自我形象的限制
環境不僅包括上述的外界環境,也包括自我形象。
譬如——
“女生很嬌弱所以扛水上飲水機的事應該找男生做”、
“我每天都要煮飯和帶孩子,看書畫畫寫文章什么的哪有時間”、
“我才剛開始跑步,最多一次跑4公里吧”
……
**“我很弱所以我做不到。” **這種思維設限每一天都在蠶食你的生命。
為什么你不說“我很強所以我做得到”?
**為什么你要不斷用行動去證明“我很弱”而不是去證明“我很強”?**
>戒毒顧問發現,如果海洛因吸食者不把自己看成癮君子,那么他們在戒毒的時候就不會那么痛苦,相反,那些認同自己癮君子身份的人可就要受罪了。
**可見,當脫離了某種心理狀態的時候,我們也就脫離了相應的生理狀態。**
***
###③企業定位的限制
狹窄的自我設限還有影響到企業前景。
>鐵路建設并沒有因為客流和物流的減少而減緩。鐵路里程不斷增加。鐵路公司今天之所以深陷困境并不是因為其他行業(公路、航空運輸或者通信業)搶走了生意,而是因為鐵路公司管理層自己沒有動腦子想辦法滿足顧客的需要。他們將市場拱手相讓,**因為他們將自己定義為鐵路公司,而不是運輸公司。**
***
###④注重過程才能減輕恐懼
我們之所以會艷羨其他人的財產、成就或優勢,常常是因為我們只看到別人努力的結果,而輕視獲得這些成就的過程。
譬如,你和一個社交賬號幾十萬粉絲的大V在聊天,他從歷史說到政治再延伸到心理學和哲學,你看著自己那三位數的粉絲量郁郁不歡。但如果將大V過去十多年看過的書、寫過的文章、吊燈夜戰地更新博文等畫面在你眼前回放,你也許就能坦然很多。
而這些畫面帶給你一種暗示——**想要收獲,必須先付出。**
付出多少你無法估量,
但從付出的一刻開始
你就在收獲一些同樣無法估量的收益,
譬如——
**意志力。**
如果你經常自問“我是否做得到”這種無甚意義的問題,人生就會在擔驚受怕中消耗完.
你應該學著轉變思維方式,將設問改為**“我應該如何做到我想要的結果?”**
沒錯,重點不是你能否得到,而在于你如何得到,做不到不是你花時間和精力去考慮的問題。
**世界上沒有失敗,只有無效的解決方案。**
不要再給自己的夢想增加恐懼感了。
***
#二、打破思維設限
##1.重新定義問題
許多成見是建立在整體印象上的,我們懶得對人或事進行分情況地詳細描述形成了偏見。
譬如一個討厭下雨天的人,他實際討厭的是鞋子進水和弄臟長褲,因此他只需要出門備一雙水鞋和穿深色的長褲就能避免很多消極情緒。
**一昧埋怨式表達不滿,不僅令自己充滿戾氣,同樣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
##2.改變描述問題的用詞
>A和B合伙做生意,雖然公司生意越來越大,但雙方分歧也越來越大。A覺得B過于死板,B認為自己的確很注重細節但并不死板。B意識到自己與A非常不同,而A卻并不把這種不同視為【差別】,而將B的特點視為【缺點】。
任何一種姿態、言語或動作都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解釋,譬如,隨性可以被視為沖動,始終如一也可以能被視為固執死板,心腸軟容易被看作懦弱,充滿感情會被視為情緒過激。
***
##3.使用不同的視角
####①不用單一的詞語自我評價
當別人犯錯時,我們常常將錯誤歸咎于對方個人的源于根深蒂固的問題,“他總是拖拖拉拉的”。
一旦了解了其他的視角,我們就會意識到,對于某一個事物的看法有很多,如同觀察者也有很多一樣。
這種認識能夠解放我們的思想。
>譬如,別人說你粗枝大葉,但你覺得自己只是待人處事不計較太多而已。如果對于這個問題的看法只有一種,那么你們兩個之中必然有一個是錯誤的。但是,在了解到人們的觀點十分不同之后,你就可以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說的話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上。
如果你一昧堅持自己的觀點,就容易忽略自己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如果你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就容易抹殺自己的獨特價值。
記住:人們往往嚴于律人,寬以待己。
***
####②謹記——極端即自毀
為了讓思維變得更加靈活,我們應該意識到,別人之所以做一些讓我們感到厭惡的事情,可能有他們自己的理由(即便我們很難接受)。
極少人會故意讓自己變得吝嗇、冷淡、挑剔、死板、拖拉、懶惰、無教養,沒人會努力將各種令人不快的品格集于一身。
**如果你慣用負面的詞匯描述一個人時,請想想你會用這個詞語描述自己嗎?**
如果你在商場大減價時給朋友買了一件禮物,你覺得自己是吝嗇還是節儉呢?如果這是對方給你買的禮物呢?
其實每一種行為都能從消極或積極的方面進行解讀。有時候別人贊揚你,可能并不是你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而是因為他們自己做不到而你做到了。這種“謙虛”的認知有利于你保持清醒的頭腦。
***
我過去經常以“自由”之名將時間花在及時玩樂上,我以為自由就是選擇不受干擾的權力。直至有天我閱讀了北京大學哲學系王海明先生的論文《論自由主義》,知道原來我以前信奉的是以“自由”為借口的個人主義(個人利益至高無上),而**真正的自由主義的核心是“妥協”(每個人利益至高無上,因此雙方都應該做出讓步以追求集體利益最大化)**。
>19世紀英國著名的自由主義思想家阿克頓勛爵認為:“自由是雙方促進利益的和諧與妥協。所有這些不寬容、不妥協都是在與死抱一個原則不放,走極端,只看到事情的一個方面,寧要抽象,不顧及實際條件等,這些全是錯誤的,它們會敗壞道德、良知、宗教與自由。”——《從古典自由主義到現代自由主義》李福巖
**大家在決策或行動時,
請謹記以“極端即自毀”的評判標準
去量度自己所處的位置。**
***
####③重新審視事物
**即便是那些最難以改變的環境也未必不可改變,我們需要做的是對其進行重新審視。**
>阿爾卡特茲有一個養鳥人被判了無期徒刑,日子變得平淡而空虛。一天早晨,一直跛了腳的麻雀誤打誤撞飛進了他的牢房。他悉心照料這個可憐的小家伙直至其完全恢復。對他來說,這已經不是一只普通的小鳥,而是一名特殊的朋友。獄友、獄警以及前來探視的人給他送來了更多的鳥,他對鳥的研究越發感興趣,最后變成了鳥類疾病的專家。阿爾卡特茲的養鳥人并沒有虛度40多年的牢獄生活,他意識到,**只有心靈空虛的人才會覺得生活無聊。**
####4.“暫時性有條件”的5種訓練方法
**①改變表達習慣**
從“是什么”改成“可以是……,也可以是……,或者,還有其他可能性但我還沒想出來。”
**②練習字詞聯想**——盡可能地多給出一些詞語的定義
**③努力發現特定物品的各種用途**,如書籍可以用作手工藝術品等
**④為寓言故事添加不同的結果**,譬如“幽默的”、“悲傷的”、“有教育意義的”等
**⑤根據特定信息提出盡可能多的、可供解答的數學問題**
***
####5.培養創新能力
**富有創新力的人擅于兩種思考:分析和綜合。**
>拉丁語cogito的字面意思是“思考”,其含義是分析或區分;拉丁語intelligo的字面意思是“理解”,其含義是洞察事物的本質。J.P.Guilford嘗試從相似的視覺來分析創造力。創造力第一個組成部分是從“舊信息”中推演出“新信息”的能力(產生新類別),即“發散性生成”,而第二個組成部分是思想的“重新定義”或“變形”(類比能力)。
**▲創造新類別、探索不同的視角(假設不同社會身份)以及專注于過程都能讓我們更容易找到新奇的問題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