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旅行定制師,需要讀什么專業?為一生推的愛豆做造型是怎樣一種體驗?在頂級美術館和畫廊上班到底爽不爽?如何成為網紅漫畫家?這些“酷職業”,或許并沒那么遙不可及。每周一位從業者,為你說透“酷職業”的體驗與秘辛。
本期分享者是旅行定制師蔡韻。10年海外生活、到過60多個國家的她,是令人羨慕的職業旅行者,亦是熟悉行業鏈條的資深人士。
蔡韻
職業旅行者
“無二之旅”聯合創始人
“光鮮背后,其實很辛苦。”
蔡韻的旅行定制公司“無二之旅”,總部位于北京百子灣。有小樹在等候采訪她時,公司前廳闖入一位不速之客。
來者是位男士,三十以下年紀,穿潮牌T恤與很多口袋的短褲。
“我想成為旅行定制師!”他對前臺職員果敢地發問。“在官網上看到你們公司的地址。想請問一下,我的簡歷應該往哪里投?”
后來,蔡韻告訴有小樹,這樣的人她經常能見到。
“我們的旅行定制師一般不通過外面的途徑招募。我們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一發,然后在我們的粉絲群里發一發,由我們的粉絲去傳播給他們認為合適的人選。這樣可以吸引到調性比較接近、對我們來說更加理想的人。”
公司目前擁有幾十位旅行定制師,幾位定制師一組,共同負責一個海外目的地。目的地并非單純以國家劃分,參考的是多數人的旅行習慣。“比如歐洲,大家都是連著玩,所以不會特別分國家。”
“如果不考慮現實條件,你想做什么工作?”
這樣的問題,儼然已成為社交網絡的月經式熱點。在大眾眼中,旅行定制師仿佛自帶dream job光環,一個崗位發出去,收到幾百封簡歷是常有的事。
不過,談到旅行定制師的遴選標準,現實條件還真不能不加考慮。蔡韻坦言,她們在招人時,會對海外的留學、生活經歷較為看重。
當然,定制師再熟悉目的地,也不可能走遍每一個角落,知曉每一間小店、每一條小巷。面對客人提出的小眾需求,求助于公司通過服務過的十幾萬客戶累積起的強大數據庫是最主要的途徑。
當然很多時候,也需倚重定制師的當地人脈和生活經驗。
“你要知道,當地人喜歡吃什么,玩什么,上什么網站查找信息。”蔡韻向有小樹盤點,“有一次,客人想去日本東京做美甲,我們的定制師為她找到的美甲店,在當地日本女生心中好評都是很高的。還有一次,客人希望去歐洲參加一個小眾音樂節。中文網絡上幾乎沒有資料,但我們的定制師還是幫客人完美設計了行程。”
除此之外,小語種也是大大的加分項。
掌握當地語言,定制師就可以讀取當地語言的書籍和網站,獲得的信息常常比中文世界的信息全面、精準。還可以與目的地更好地溝通,迅速解決客人在旅途中可能遭遇種種突發狀況——航班取消、護照丟失、甚至自駕超速吃罰單等等。
“在異國他鄉,任何問題都是不能等的。”蔡韻說。
盡管dream job光環加身,旅行定制師的本質仍屬于服務性崗位。
簡歷通過篩查的候選人,會進入第一輪筆試。筆試的題目,可能是“一對母女,每人預算兩萬,想去北美玩7天”,或是“年輕夫婦,要去歐洲旅行蜜月,必去巴黎”等等,并結合客人更為具體的偏好與訴求,如必玩的項目、不喜歡的行程等。面對這道“應用題”,候選人需要制定出完整的行程方案。候選人是否足夠細心,考慮是否周全,對目的地了解是否深入,一道題都可以看出來。
“生活當中經常遇到的情況:幾個朋友去旅行,查攻略、做行程、訂機票酒店一般都是一個人來做的事,其他人只負責玩。”蔡韻說,“一定是那一個人,更加具有成為旅行定制師的潛質。”
在有小樹采訪過程中,蔡韻多次提到一個詞:“閑云野鶴”。
這個詞當然不是貶義,但蔡韻也承認,“太過閑云野鶴的性情,不適合成為定制師。”在筆試后的面試環節,她們會篩選掉這些“閑云野鶴”,最終留下的候選人,在培訓后即可正式入職。
旅行定制師這個職位的薪酬不算優厚。不過,較為充裕的假期、公費出國旅行的機會與充滿認同感的公司文化,仍舊吸引了不少愛好者。但或許在這個行業內,蔡韻已見過太多將愛好當做事業的失敗嘗試。
“從愛好者的角度看 ,可能覺得玩得開心就行了。其實旅游產業的鏈條很長,如果你成為一個從業者,就會看到光鮮背后,其實很辛苦。”蔡韻笑言。
蔡韻說,旅行定制師做的每一項安排,都會影響到客人的實際體驗。有的時候,客人是否滿意,完全取決于一些細節的妥當與否。
這就要求定制師遠勝常人的周全和細致,同時在客人面對突發狀況時,也要拿出相應的同理心與責任心。僅僅做到“自己玩得好”,一定是不夠的。
陳綺貞在世紀初唱:“你擁抱熱情的島嶼,你埋葬記憶的土耳其,你留戀電影里美麗的不真實的場景。”
《旅行的意義》成為街歌,折射出一代文藝青年試圖以“說走就走的旅行”,對生活本身沉重的某種逃避。
然而在蔡韻看來,如果說旅行可以改變人生,那定然只可能由于閱歷積累帶來的自我提升。“除非真的在尼泊爾或者西藏碰到一個什么大師,或者之前沒想通的一個東西,在這美景中突然想通了。如果是這樣,那我覺得也挺好的,但這畢竟是特別小概率的事情。”
比起“旅行家”,蔡韻更喜歡被稱呼為“職業旅行者”。現在,她每年也會去7-10個國家,不久前剛剛從南斯拉夫和多瑙河流域的東歐返來。早些年間,她以二十多歲年紀,看盡世間美景:作為國際記者、獨立制片人方式環游世界,大學期間在黃石公園打工旅行,旅居日本交換留學,海外生活10年,到過60多個國家。
不過,蔡韻并不追求“永遠在路上”的狀態。知乎上“如何將家布置得溫馨”問題底下,收錄了蔡韻的回答。她將家中每個房間分為了不同的主題,裝潢詩意又溫情。
“你總讓我在一個地方待著,或者讓我連續幾年在外面浪,都不太現實。”采訪最后,蔡韻說,“無論走多遠,有一個熟悉的環境,踏踏實實做一些事情,還是特別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