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感受到更多生命的時候 | 思維發條

We create our world. Together. Every day. - Karen and Henry Kimsey-House

記得在共創領導力課程之中與同學討論,如何讓一個人的心靈成長過程盡可能的加快呢?我們回到了一個比較認可的答案:

“盡可能多活幾遍”

沒有仔細思考的我認為這確實是一個讓心靈成長的快速手段,或者說是技巧。就如同你有疑惑找到大師,大師跟你說“放下”。你問他:我如何能放下?他只是說你需要放下一樣。但雖然“多活幾遍”確實是一個具體的技巧,但可實施性等于零。

我們反過來想想可能“多活幾遍”的行業是什么呢?

演員

難道不是嗎?一個演員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融入不同的腳本之中,情緒、環境、思考、甚至是不同的身體狀態下。這也就是說:

活著 = 融入

注意:在當前這篇文章里活著 ≠ 沒死

寫到這里突然讓我想起亞當夏娃被趕出伊甸園的場景,也可能是因為吃了蘋果之后有分別心的狀態無法真正的融入伊甸園,才會被趕出的吧。

從這個角度來說,狗、貓、等動物比我們更能享受每一個當下,融入每一個時刻。這讓我想起了一個笑話,李敖說人和狗的區別是,狗只有看到骨頭的時候才會打架,人沒看到骨頭都會打架。

一遍不行嗎?

人是一個反饋動物,或者說是適應性反饋動物。身體就是一個不停適應逐漸積累的過程,造就了你現在的身體。基因很重要,但什么物種基本就是什么物種。就如同你的樹已經種下,改變的只能是澆水、施肥、光照、除蟲。樹成長的現狀除了樹種的原因,剩下的就是生命與環境交互的結果。適應性把一切向更穩定的方向在拉扯。這種力量就像重力一樣不可抗拒,就如同你吃壞了肚子,肚子會疼一樣不可抗拒。

心理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你之前遇見的困難,就會成為你現在的恐懼。人們把這樣的一個過程稱之為“業力”(Karma,因果)。我認為“業力”就是一個不停適應并且累計的過程。作為IT人士的我不太相信有前生,因為我根本就沒有感受到前生。但對于這一生的心理沉淀是“業力”無疑。從這個角度,鳥兒活著的時候吃了蟲子,鳥兒死掉蟲子又吃了鳥。這也是一個適應性的沉淀過程。

適應性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食物、水、運動對我們進行外在塑造,過往的經歷以及對未來的擔心塑造了我們的內在。

回到“反饋”這個詞來,想一想為什么游戲需要你一遍又一遍的死掉,這其實是一種反饋手段,讓你強制思考重新再來一遍的調整。所以一遍又一遍是重要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如何開啟這一遍又一遍的融入呢?

你是我的眼

我問過幾個朋友,你有沒有完全相信某個老師的時候,對于某些你無法理解的內容,你也全然相信?從這幾個朋友的臉上能夠看出,他們沒有這樣的經歷。這點用另一種表達就是“相信你未見之事”。

那有一種關系你是否有呢?那就是“親密關系”,這個詞說起來很曖昧。曖昧可能是因為你混淆了下面三個東西。

被誤解的親密關系 《心樁》

你有多少促膝夜談的經歷?對話的他們是否還活在你的身體之中?感受到他們心理的糾結……身體的痛苦……原則的堅持……精神的震撼……思考的邏輯……

我說的不是同一階段與性別的“宿舍夜話”,也不是如同手足的“閨蜜”或“Gay 蜜”,也不是結義的兄弟或姐妹,也不是相同行業的親密戰友,也不是長期陪伴的至親。

你感受過這種親密關系嗎?當完全感受并融入他人之后,當越來越親密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可以用他們的眼睛來看待這個世界。每一個人其實就是一個真實的生命,你在融入他們的過程也就是你融入世界的過程。

也是你感到更多生命的時候……

我相信這個時候你會感動得熱淚盈眶,你會無限的享受當下的每一件所發生的事情……用他們的眼睛……用你的心……

感謝讓共創式領導力課程在中國發生的每一個人,感謝盤古部落的每一個生命,感謝R5的每一個參與者,I am complete.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