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12日是世界航空日。我國從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到現在為止取得的巨大成就,一路走來就是一部心酸的血淚史,但我們沒有妥協,更沒有放棄,我們深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我們的科技力量真的強大起來,我們的國人才能真的挺起脊梁。為此,我們的航天夢一直都在繼續著。
那么,我國的航天技術都經歷了一些怎樣的歷程呢。
1956年2月,錢學森先生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3月,國務院制定《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在12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受命組建了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現在的運載火箭研究院)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由此,4月24日也被稱為中國航天日。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星發射升空,3天后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從軌道上回收衛星技術的國家。
1981年9月20日,中國第一次用一枚火箭成功發射一組三顆衛星。一箭三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的重大突破。
1988年9月7日,中國啟用長征四號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一顆實驗性氣象衛星風云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發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1999年11月28日,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試驗成功。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圓滿完成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后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成功;
2008年11月12日,由嫦娥一號拍攝數據制作完成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公布。
2011年9月29日,年天宮一號作為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
2011年11月3日--14日,神舟八號進行了兩次無人自動交會對接,突破和掌握了自動交會和對接技術。
2012年6月16日,航天員乘組景海鵬、劉旺、劉洋乘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太空牽手”。劉洋成為中國首位女航天員。
2013年6月11日,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乘神舟十號,開啟首次應用性太空飛行。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發射成功。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紅灣區地區。這是中國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體實現軟著陸。
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號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中國首輛月球車“玉兔號”巡視器順利抵達月球表面。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發射,進入預定軌道。天宮二號是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將完成十余項實驗任務,是歷次任務應用項目最多的一次。
2016年10月17日,神舟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兩名航天員進入天宮二號工作30天,為空間站建設提供保證。
2017年1月5日,中國的長征三號乙火箭攜帶中國的通信試驗衛星2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也宣布拉開了整個人類航天在2017年的大幕。
從始至終,我們的祖國始終都在堅持著,努力著,為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中國夢!愿我的祖國更加的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