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是在看到一個東西的時候說自己懂了,但是自己不能在特定的時刻反應用出來,那么所謂的懂,完全就是幻覺而已。
我自己也做知識產品,做這種產品有一個講究,就是要把知識點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受眾一聽就懂,否則賣不出去。通常采用的手法是,打比方,講故事,做視覺設計,做知識簡化。知識服務提供商想盡一切辦法,目的是讓你“一看就懂”。
現在有很多“一看就懂”的知識。雖然我并不認為這些和知識有半毛錢關系,但是鑒于很多人在閱讀這些信息的時候,會有學到知識的感覺,所以這里權且用一下知識一詞。
圍繞著“一看就懂”的知識,當前中文互聯網已經形成相當規模的產業。有很多人已經把自己的閑暇時間的注意力,交給了這些知識上面,從而有許多企業從上面賺到了錢,也培育了許多知識網紅。
在此我表達一下我的擔憂,“一看就懂”的知識固然有快速上手的好處,但是如果你只學這種“一看就懂”的知識,那你不太可能有實質進步。你把這個當成消遣就好,千萬不要當成自己是在學習,這樣反而更容易感到幸福。
@Scalers:知識付費浪潮下培養了這樣一批人:對世界格局無所不知,對如何成長突破了如指掌,對各種學習理論套路如數家珍,但是一到改變自己的處境就四肢乏力。事情沒做多少,心氣高到爆,能力沒上去,沉不下心來,顯得非常努力,過得異常艱辛……
我認為這就是“一看就懂”的知識所帶來的弊端。一看就懂助長了一種過度簡化的傾向,蔑視了所有獲取知識需要付出的努力。別人把你當成皇上來伺候你,但是如果你不是皇上,那生活就會很痛苦。
世界本身就是復雜而多元化的,關于世界本來面目的認知,往往需要花費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心血與努力。把知識真正武裝到大腦,真的不是看一眼感覺懂了這么簡單的事情,而是涉及到自己第一反應的改造工程。
現在有非常多的人喜歡在看到一些東西的時候馬上說“這個我懂”,這其實是很大的幻覺。如果你只是在看到一個東西的時候說自己懂了,但是自己不能在特定的時刻反應用出來,那么所謂的懂,完全就是幻覺而已。
這個道理值得我們反復思考強化。舉一個例子,道理一聽就懂,就好像不管是誰手里的人民幣,只要從口袋里拿出來,你一看到就可以說,哇我知道那是一張一百塊。但是這是從其他人手里拿出的一百塊錢,你肯定知道不是自己的錢,你也不會因為其他人手里的錢產生愉悅感。而你自己口袋里要有一百塊,你得自己去賺錢。但是一見到道理,我們就像強盜一樣,說一句道理我都懂,就好像把道理化為已有,然后倍感愉悅。如果你明白了這個例子,你就會知道,如果有人再說“道理我都懂,只是做不到”,意思就是,“我知道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只是我不想當蓋茨而已”。
“一看就懂”的知識可以不用看,只要你能在生活中輸出就可以。就像現在我們已經再也不需要學習九九乘法表一樣,因為我們已經把口訣熟練運用于心。這才是成長進步的核心要訣。把那些一看就懂的東西,通過持續行動真正融入到我們的血液里,讓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根據場景用上所學的知識,讓知識發揮核彈般的強大力量,這才是我們對于“一看就懂”類知識應該有的態度。
一看就懂的知識,多做輸出。從這個意義上,那些生怕我看不懂而寫出來的文字,我其實是不太愿意看的。除非我自己要寫這樣的文字,否則我是不愿意讓自己在這樣“輕松易懂”的環境中麻痹自己,感覺良好。
于是省下來的時間我就去專門學習那些有難度的材料,學習那些一看不懂,二看也不懂,三看還是懵的材料。這些材料往往對自己有很大的啟發,要么涉及到了盲點,要么提升了認知,要么彌補了不足。在這種有難度的材料里,作者假設你足夠聰明,并不會想著去照顧一個假設為“笨蛋”的讀者,而作出表達上的妥協。于是作者會用接近本原的風格來表達描述,這樣盡管讓我們學得吃力,但是持續下來,反而會有更大的收獲。
別忘了,經過1000天持續行動的訓練,我們已經具備了強大的推進能力。我們不會害怕困難,不因為不懂而焦慮,不因為挫折而退縮,這樣才有可能有真正的進步。
你想想啊,如果你以一看就懂的姿態學習,又不強迫自己從輸出倒逼輸入,你只能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膩歪到死。其實你并沒有走出認知的熟悉領地,你也沒什么進步,但是你卻騙自己在不斷成長,到比你更差的人身上找到仰視感。這樣其實是很危險的。
不要怕不懂的知識,不懂就多學幾遍好了。如果學習不搞下不懂的東西,那你不如多搞點吃喝玩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