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使用正面管教
關于正面管教,我們不僅要知道“怎樣做”,更應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阿德勒關于孩子及教育的相關基本概念,是我們必須使用正面管教的根本原因。
一、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礎,來自于魯道夫·德雷克斯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前者在和后者密切合作后,將他關于孩子的一些基本概念,落實到實際應用中,成為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石。
1、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于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及行事風格,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以及他們認為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為基礎的。
2、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3、孩子首要的目的就是獲取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4、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5、社會責任感或集體感
6、平等
很少人否認人人平等的正當性。但當它變成孩子和父母平等時,很多人就會提出反對意見:孩子們沒有與我們一樣的經驗、知識或責任感,他們怎么能和我們平等呢?其實,平等并不意味著“完全相同”,阿德勒所說的平等,是指所有人對“尊嚴”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這也是正面管教堅決摒棄羞辱孩子的原因之一。
7、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大人首先需要改變自己對犯錯誤的負面觀念,錯誤其實是學習的好機會。孩子的絕大部分錯誤,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訓練、鼓勵他們,而錯誤給了我們彌補改正的機會。
運用3R方法矯正自己曾經在孩子身上犯下的錯誤。
①承認(Recognize)——“我犯了一個錯誤!”
②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③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當我們把犯錯看成是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么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否則,我們將傾向于認為自己無能,會為自己辯解、推托。
8、要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
一定要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了,不要想當然,必要時候核實孩子的感受。
二、“贏得”孩子
你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人們通常用控制、懲罰,迫使孩子屈服來“贏了”孩子,而不是維護孩子的尊嚴,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來“贏得”孩子。“贏了”孩子讓孩子成為失敗者,導致孩子反叛或盲從,“贏得”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彼此尊重。
三、贏得合作的步驟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
2、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同情并不表示認同或寬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訴他你也有類似經歷。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4、讓孩子關注于解決問題。
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以上過程的根本。當孩子覺得被理解了,就更愿意聽取你的觀點,并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會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于別人的贊揚或觀點獲得自尊。否則,孩子可能會變成“討好者”。
一、小孩不良行為的四種類型及解決方法:
? ? 1、【尋求過度關注】
孩子的目的:尋求過度關注。
家長或老師的反應:心煩;惱怒;著急;愧疚。
想采取的行動:提醒;哄勸;替孩子做他已經會做的事。
孩子的回應:暫停片刻,很快回到老樣子,或換成另一種打擾人的行為。
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把孩子引向建設性行為。給孩子一個對大人有幫助的任務,比如給一個秒表,幫打電話的你計時。做孩子意想不到的事。一個大大的擁抱常常有效。設置特別時光,定期陪孩子。約定一些無言信號。避免給孩子特別服侍。給孩子安慰,表達你對他的信任。不管孩子的行為,關切地把手放在他肩膀上。彼此愉快時,花時間訓練孩子。閉上嘴,采取行動。停止哄勸,站起來,拉住孩子的手,帶她去洗漱間刷牙,撓撓她的咯吱窩。說出你的愛和關懷。
? 2、【尋求權力】
孩子的目的:尋求權力。
家長或老師的反應:被激怒;受到挑戰;受到威脅;被擊敗。
想采取的行動:應戰;投降;希望自己正確。
孩子的回應:變本加厲;屈從而內心不服;覺得自己贏了;消極對抗。
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時,我才有歸屬感。
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從權力之爭中退出來,讓雙方都有時間冷靜,然后再按照下面的一項或幾項去做。承認你不能強迫孩子做任何事,并請孩子幫助你一起找到對彼此都有用的解決方案。用“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隨后開個一對一的解決問題的小會。引導孩子建設性地使用他們的權力。讓孩子參與問題的解決。決定你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么。(等大家都準備好以后,我會繼續講課。)設定特別時光。讓孩子參與建立日常慣例。提供有限制的選擇。讓孩子把他們的問題放到家庭會議,或班會的議程上。說出你的愛和關懷。
3、【報復】
孩子的目的:報復。
家長或老師的反應:傷害;失望;難以置信;憎惡。
想采取的行動:反擊;以牙還牙;心想“你怎么能這樣對我”。
孩子的回應:反擊;傷害別人;毀壞東西;以牙還牙;行為升級,或換另一種武器。
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我得不到歸屬,但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不要還擊,要從報復循環中退出來。保持友善的態度,等孩子冷靜下來。猜測孩子因為什么受傷,表達同情和理解。坦誠地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反射式傾聽,啟發式提問。“你看起來很傷心。能告訴我發生什么了嗎?”如果你造成了傷害,用矯正錯誤的3R。
4、【自暴自棄】
孩子的目的:自暴自棄。
家長或老師的反應:絕望;無望;無助;無能無力。
想采取的行動:放棄;替孩子做;過度幫助。
孩子的回應:更加退避;消極;毫無改進;毫無響應。
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不要放棄我,請給我一點鼓勵、肯定。
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花時間訓練孩子,把事情細分到能體驗成功的簡單步驟。向孩子演示他可以照做的小步驟。安排一些小成功。肯定孩子的任何積極努力,無論多么微小。放棄你對孩子的任何完美主義的期待。關注孩子的優點。不要放棄。
二、幫助識別錯誤目的和觀念的線索
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觀念,但是有兩條線索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孩子的錯誤目的。
第一條線索:大人對孩子行為的情感反應。
如果你感覺到以上類型對應的情感反應,孩子的錯誤目的就有可能識別出。雖然很多成人都說自己的情感反應是憤怒和沮喪,但事實上,這是對最初感覺的第二反應。受到威脅、傷害或無能為力,都會讓人有非常無助的感覺,以致于我們很快用憤怒作為第二回應把它們掩蓋起來。憤怒至少讓我們有種虛假的力量感。問一問自己,憤怒和沮喪背后是什么感受,對照以上類型。
第二條線索:當你要求孩子停止行為時,孩子的反應。
對照以上類型,你就能懂得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一旦懂得,大人就會樂意去鼓勵孩子,而一個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為不當。
對每一種錯誤目的的有效鼓勵方式
當心邏輯后果
傳統意義上理解的管教,大多是讓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以便之后做得更好。很長時間內,家長們都認為唯有懲罰可以達成這個效果,結果卻常常事與愿違。正面管教中有一個工具叫邏輯結果,因為與懲罰有些許形式上的相似,在實際應用時經常被家長們誤用,作為懲罰的偽裝。邏輯后果區別于自然后果,需要家長的介入。
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發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沒有大人的干預。站在雨中,就會淋濕。不吃東西,就會餓。這里不允許借題發揮。比如,孩子總是忘了帶午餐,你可以嘗試不再給孩子送去,讓他體驗忘帶午餐餓肚子或只能找同學分享的后果。但是,不要試圖說教“我早就告訴過你了……”。
注意,有些情況不宜采用自然后果。比如,危險,妨礙到他人,或孩子不在乎結果時。
邏輯后果
邏輯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大人或其他人介入,決定哪種后果能為孩子創造有益的學習體驗,鼓勵孩子選擇負責任的合作。區別邏輯后果和懲罰的,是它的4R準則。
1、相關(Rel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預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相關”是指后果必須是與行為相關的。“尊重”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責難、羞辱或痛苦,并且應該和善而堅定地執行。“合理”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題發揮,并且從孩子和大人角度看都是合理的。“預先告知”就是預先讓孩子知道,如果他選擇了某種行為將會出現什么結果。如果遺漏了這四個R中的任何一個,就不能再被叫做邏輯后果了。
自然后果和邏輯后果是很難運用的,理性時,人們明白自己的目的,但被情緒支配時,大人很容易把“贏得”孩子變成“贏了”孩子。邏輯后果對于處理大多數問題來說,并不是最佳工具。
關注于解決問題
傳統的管教方式關注的是教給孩子不要做什么,正面管教關注的是教給孩子要做什么。思路從關注懲罰轉向關注解決問題。
關注解決問題的主旨是:問題是什么以及其解決的辦法是什么?對此,有關注于解決問題的3R1H原則,和邏輯后果的4R非常相似,只多了一項H。
1、相關(Rel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有幫助(Helpful)
? 案 例1
關注懲罰的效果:
在一次班會上,老師讓大家頭腦風暴,對兩名因為沒聽到鈴聲遲到的同學討論邏輯后果。下面是孩子們列出來的清單:
1、讓他們把名字寫在黑板上。
2、讓他倆放學后留下,時長等于遲到時間。
3、從課間休息中扣除相應時間。
4、取消他倆明天的課間休息。
5、向他們吼叫。
案例2
關注解決問題的效果:
然后,老師讓大家忘掉邏輯后果,為有助于同學準時回來教室的解決方案做一次頭腦風暴。下面是他們列出的清單:
1、大家一起喊:“打鈴啦!”
2、遲到的同學可以在靠近電鈴的地方玩。
3、遲到的同學注意別人什么時候回教室。
4、把電鈴調得更響一些。
5、遲到的同學選一個好朋友,提醒他該回教室了。
6、打鈴的時候,大家拍他們肩膀來提醒。
方法不一樣效果天壤之別,兩個清單之間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前一個看上去像懲罰,它關注的是過去,后一個更像解決問題的方案,關注的是兩個學生在將來如何做得更好。其焦點在于把錯誤當做學習的機會。其實,只要給孩子機會,孩子們常常比大人更善于解決問題。
1、積極的暫停
在試圖解決問題之前,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需要一段時間的冷靜,讓大腦從“原始腦”切換到“理性腦”,而 “積極的暫停”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和孩子溝通合作,在家里設立積極暫停區,遵循以下四項指導原則。
2、花時間訓練。在使用 “積極的暫停”之前,要和孩子談談它的好處,將“冷靜期”的價值,以及解決沖突前要等每個人都好起來的重要性告訴孩子。
3、讓孩子們布置他們的“暫停”區。和孩子一起做頭腦風暴,提出一些期間幫助他們心情好轉的活動,比如讀書、玩玩具、休息或聽音樂,為暫停區起一個他喜歡的名字。
4、事先和孩子商量好一個計劃。
5、要教給孩子,當他們感覺好起來之后,如果問題仍然存在,就要緊跟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做出彌補。
提問時要格外注意不能有腹稿,關鍵在于要走進孩子內心。不要輕易使用“為什么”,因為這個句式聽起來像在指責,會招致孩子的戒備。
有效地運用鼓勵
鼓勵并不簡單,需要把握好很多方面。
1、時機
有時候,在沖突發生的時刻,尤其是當錯誤目的是尋求權力或報復時,大人和孩子可能都會感到太憤怒,而不能給與或接受鼓勵。可能只有在一段冷靜期之后,鼓勵才能令人滿意地接受。
2、相互尊重
這意味著:
1、對自己和他人能力的信任;
2、對別人的觀點以及自己觀點的興趣;
3、承擔起你對問題所應負責任的意愿。
成人教授孩子這些的最好方法是以身作則。
改善,而不是完美
完美是一種極不現實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會陷入深深的沮喪之中。孩子寧愿不做任何嘗試,也不愿意因為無法達到一個大人或自己期待的完美而體驗持續的挫折感。而以改善為目標,承認孩子的進步,會鼓舞孩子,激勵孩子繼續努力。
3、著眼于優點而不是缺點
無論多么糟糕的事情,都有值得肯定的部分。當你關注積極方面時,對你自己和別人都是令人鼓舞的。孩子告訴你他喝酒了,那么至少他的誠實值得鼓勵。
4、將不良行為轉向積極的方面
擾亂課堂紀律的孩子,往往具有一定的領導能力。當你看到這一點,幫助孩子將其不良行為轉向有貢獻的方向就不那么困難了。
5、作出彌補
當孩子做出了什么不負責任或者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時,給他們一個機會做一些能讓被他冒犯的人感覺好起來的事情,以此作為彌補。作出彌補是鼓勵,它教給孩子社會責任感和擔當能力,當孩子幫助別人時,對自己的感覺也會更好。
6、避開社會壓力
當朋友、鄰居、親戚等人在一旁觀看你如何對待行為不良的孩子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的能力與形象就取決于你對此事處理的好壞。此時,你很容易覺得旁觀者期待著立竿見影的完美,而這會給你造成壓力,走向懲罰。你要做的是避開這樣的壓力,帶孩子離開被圍觀的情境,單獨解決問題。
7、安排特別時光
為什么特別時光具有鼓勵效果?因為1、當孩子能期待特別時光,他們會感到歸屬感和價值感。2、特別時光是對你的一個提醒,提醒你當初為什么要孩子,為了和他在一起的快樂。3、當你太忙而孩子希望關注時,讓他們接受你當下沒時間更加容易。
8、鼓勵與贊揚
鼓勵與贊揚不同。贊揚指向人,只針對已經完成的事,有操縱性,讓孩子尋求別人的認可。而鼓勵指向行為,針對努力以及改進,是尊重的欣賞的,讓孩子為自己而改變,自信、自立。
贊揚試圖給予孩子自尊,但自尊既不能給予也不能接受,而是培養出來的,是從應對失望、解決問題以及有錯誤中學習的機會中獲得的自信和能力感培養出來的。
9、日常慣例表
避免晚上就寢和早上起床斗爭的一個最好辦法,就是讓孩子參與制作日常慣例表,然后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慣例表行事,而不是你來告訴他們該做什么。可以讓孩子列出清單,一起排好次序,最好拍下孩子做這些事的圖片,做成日常慣例表張貼在孩子看得見的地方。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覺得自己越能干,越能受到鼓勵。
花時間訓練孩子,很多父母往往只告訴孩子自己的期盼,而不愿費時間準確說明這些期盼如何才能達到。教孩子如何收拾玩具、房間,如何洗衣服,一步一步,足夠細致可復制。不斷檢查跟進學習效果,并且讓孩子知道何時要開始實施。
10、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和班會有很多相似的概念,家庭會議應該每周一次,定下來就不輕易改變,決定要在全體一致同意的基礎上做出,內容包括對下周活動的討論,結束前應該計劃下周家庭娛樂活動,并且以全家人都參與的活動來結束。會議中的主席、秘書等角色要輪流擔任。冰箱是張貼會議議程的理想之所,議程包括家人之間相互致謝、解決問題、計劃家庭活動、家庭娛樂。
家庭會議可能會有一些特殊的挑戰。比如,十幾歲的孩子,可能權力之爭和報復循環已經根深蒂固了。家庭會議剛好能夠極大改善這個狀況,只是父母要謙虛承認自己曾經的做法不管用,并且向孩子承認這一點。又比如,單親家庭,家長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你內疚,那么孩子就會感覺悲劇正在發生。如果你接受現實,認為自己在盡力走向成功,孩子也會感受到這一點。
當家庭會議作為一個傳統,能提供給孩子幸福感、自信感、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
家長小孩的四種生活態度取向:
找出你的生活態度取向
每一種取向的優缺點,都影響著我們作為家長的行為,當孩子從我們身上習得了我們的優點,極有可能也學會了對應的缺點。了解自己,承認可能存在的缺陷,你就能夠承擔起更多責任,想辦法克服它,而不是表現得像個受害者。
1、安逸型的家長:如果能夠讓孩子在會議上參與制定限制、日常慣例、設立目標并一起解決問題,他們就能更加有效。
2、控制型的家長:練習掌握如何給孩子提供選擇、問啟發式問題、讓孩子參與決策,教養效果會更好。
3、取悅型家長:如果教會孩子及自己不再只關注別人的需要,照顧到自己,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感覺和要求,而又不期待別人與他們想的一樣,就會受益無窮。
4、力爭優秀型家長:如果能夠盡力拋開自己凡事都要正確并最好的要求,嘗試走進孩子內心,去發現對孩子更重要的事,他們就會更有效。
結語
相信我們很多人在學校或職場中都接觸到過一門課,叫做領導力,和善而堅定是領導力很重要的品質,但有些在工作中的好領導卻很不是一個好家長,對下屬和同事能做到的,卻不能對孩子同樣能做到,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我們往往對孩子有著諸多評判、期望、指責、失望、憤怒。但事實上,愛和快樂才是我們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們表達無條件的愛,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尋找積極的方面,和善而堅定地對孩子說“不”,幫助他們找到真正的“是”,是我們為人父母、師長可以、更應該采用的正確教養方式。
愛孩子,愛自己,洞見缺憾,尋求第三選擇,就是美好人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