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后和朋友散步,兩個疲于奔命的女生一邊算著上個月的花銷,一邊掰著指頭數著下個月的預算。不知道是海風太涼,還是月光太亮,上一秒還沉浸在分分角角的我,突然一個機靈:“你有什么愿望嗎?”
“有啊,我想學鋼琴和舞蹈。”
“哦,沒錢是吧。”我若有所思,“不要緊,我也沒錢。”
看著一臉懵懵的她突然驚喜又悵然若失,我又補一刀:
“那如果你有錢了呢,有了很多錢。比如說,中了1個億,你想干嘛去?”
“我想想啊。”朋友顯然已經沉浸在坐擁一個億的世界里,開始認真地思索。
“我還是想學鋼琴和舞蹈。”
哎呦,這好像一個億的差別沒有體現出來啊?
“那就在海邊買一個大房子、買最好的鋼琴、找最好的老師,每天教你鋼琴、跳舞。”話還沒說完,我突然意識到一個重要的問題,這中間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我差點忘了:
“就算是買了最好的鋼琴、請了最好的老師,還是需要你自己去練習。”
那這樣子的話,一個億的差距好像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對哦,我們現在沒有最好的鋼琴,可以買二手的;請不起最好的老師,可以去找能付起學費的舞蹈室。”朋友突然眼睛放光開始講。
可能我們有了一個億,會在更好的平臺下去快速學習,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有了最重要的基礎——自己。我們或許慢一點,但是不妨礙我們開始啊。
所謂成功的事,往往不是等萬事俱備才開始的。
太多的創業大咖,都不是在條件絕對完善的時候才開始的,但是他們總是在時刻謀求著最好的機遇和突破口。扎克伯格在創建Facebook的時候,不過是失戀之后的發泄口對準了學校的興奮點,然后在他高強度的執行力下穩、準、狠地接洽了之后的各項工作。
很多人又問了:“這世界上有很多事,還真的沒有錢不行。我就想去環游世界,看各地的風景,沒有錢行么?”
的確,財務自由絕對是精神自由的沃土。
我們都沉浸在“謀生”的面粉缸里,拔都拔不出來,如何談理想。連基礎的生活都不保障,沒辦法去談那些白天黑夜的夢。實現了溫飽,還想要更好一點的改善,直到什么時候我下半輩子衣食無憂、毫無掛念了,我才能靜心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但是真的問自己:“所有想做的事,一定都得衣食無憂才能開始嗎?”
比如讀書、健身、學習、旅行?
沒有錢去歐洲游學,就從睡前一本自己喜歡的讀物開始;沒有錢請最好的私教,就從每天堅持走樓梯開始;沒有錢去讀耶魯商學院,就從自主學習一項新技能開始;沒有錢去看極光,就從同城的郊游開始。
突然間,好像我們的幸福指數距離1個億的標準,也沒有遠得離譜。
好像一切都遙不可及、一切又觸手可得。
別害怕,聽說某云也是從租房子開始做起白日夢的,現在一個億不過是“11.11”的 1/1200。
看來,堅持做一個億的夢還是要有的,萬一中獎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