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沒看過小說原著,大家也一定很熟悉狄更斯在《雙城記》里關于時代的一段經典描述:“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的確,在如今的信息時代,互聯網對社會生活的再造自然是無處不在,就更不用說對個人的重塑與影響了。而網絡恰如一個知識的海洋,浩瀚無垠,繽紛多彩,對每個有志青年來說,自是美事一樁,便利異常。然而當網絡發展到如今的移動互聯網時期,移動手持終端的物理尺寸和傳播方式天然限制了網文的篇幅和書寫方式,很多知識的描述很難系統化體系化,而且如今的信息恰恰又是更迭迅速,我們總是主動抑或被動的被卷入并淹沒在各種層出不窮的新熱點中。長此以往,即使每天都能閱讀完各種公號或平臺推送的優質網文,想來也罕能在自身開創出一個嶄新的局面。就這個角度,以個人而言,應用狄老的話也不無貼切。
那么,讓我們針對網絡給我們埋下的各種坑,理一理針對它們的網絡生存指南吧。
坑一:博而不精
對策:目之所及皆開始
正是由于網絡的廣博與信息短平快的傳播特性,基于此,也許到了我們需要改變以往看待和使用網絡方式的時候了。如今網絡的作用恰是為我們提供了一扇扇未知而新奇的門,我們要做的應該是通過網絡找到那扇我們需要的門,然后打開它,走進去,走遠點。而不是自始至終只是看過了無數的門,卻從未走進去任何一扇。
也許,網絡提供視野,我們負責深入才是正道。換句話說,目之所及皆開始,而遠非結束,才是當今網絡時代個人學習與成長的方法論與生存哲學。
坑二:人的云端化
對策:保留本地“計算”能力
在如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手持終端時刻保持在線狀態,如果把人類同樣當做一臺PC機的話,人們已然從PC單機時代進化到了云PC時代,熟悉云PC的人們,肯定知道云PC相對于PC單機的區別主要有兩點,一是把存儲功能遷移到了云端,二是把部分復雜的計算處理能力遷移到了云端。
那么類比一下,當我們在閱讀時通過各種云存儲軟件保存喜歡的名言警句而在需要的時候再從云端抽取時,抑或當我們通過手機“度娘”來獲取某些信息時,其實已然讓渡了自己的存儲功能。而每天當我們的大腦被各種熱點信息狂轟亂炸,充斥著各種網絡上的觀點時,如果人云亦云,而不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行自主思考,其實我們同樣也是在讓渡自己的本地“計算”(思考)能力。如果說在浩瀚的信息面前,我們讓渡部分的存儲功能無可厚非,那么讓渡我們的“計算”能力,就只能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既混亂不堪又毫無自我,以至于常常讓自己的大腦被外來的思想和情緒肆意寄生和占領。
所以,請一定要保留自我的本地“計算”(思考)能力。在這一點上,一定要拒絕云端化。
坑三:思維的淺薄化
對策:“沉浸式”
尼古拉斯·卡爾在《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一書中,從生物神經學、心理學等多學科多角度對人的智能進行了闡述,揭示了兩點:
1. 人的智能雖具有可塑性卻不具有彈性;
2. 人類的智能總被其發明而使用的技術或工具的倫理所束縛。
最終由此引出其深深的憂慮,相比印刷時代閱讀書籍時線性思維所帶來的寧靜深刻,過多的沉溺于網絡的多交互性、實時性,過載的刺激將使人的智能更淺薄而缺少彈性。也即,由于網絡事件時刻侵擾人的大腦,從而使得人們集中精神變得越發不可能。
所以,針對此,
1. 為自己提供良好的“沉浸式”工作環境,免除過多的打擾;
2. ? 多進行線性化的深度閱讀與思考活動。
坑四:“神經混亂”+井底之蛙
對策:脫網+不走尋常路
人們通過移動終端接入網絡,相當于整個網絡成為了這個人的外腦,外在的各種感官刺激應有盡有,永不停歇,使得人們永遠處在“亢奮”的狀態下,既無法聚焦于一點,也容易導致“神經混亂”。而另一個吊詭的現象就是,如今各種軟件都趨于所謂的“智能化”,會依據用戶之前的搜索或使用風格為用戶定制化,而這樣導致的結果便是,你只能看到你曾經想看到的一切,別無其他,如此假以時日,難免會管中窺豹,成為井底之蛙。
所以,要給自己一定的脫網時間,關注當下。而針對軟件的定制化,需要的便是進行多一些的嘗試,不走老路,不走尋常路。
結語
網絡只是個工具,通過它成佛成魔還得看使用者自身。好了,到此為止我們細數了幾個移動互聯網時代固有的坑和相應的對策。了然之后,繞開它們,多利用網絡的優勢。然后,勇敢的少年啊,快去創造奇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