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們愛一座城絕不只愛它的框架、它的建筑,那未免簡單膚淺,毋庸置疑必會愛它的靈魂更甚之。雖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我卻覺得它再宏偉精巧也不過是形式美,就如人顏值再高不附之有趣的靈魂也是皮囊而已,缺少的是撥動它琴弦的手指,只有那指尖才能帶給它靈動,那手指便是故事、文化和歷史---只有賦予了建筑內容它才真的成為有血有肉的生命,才能讓人與它同呼吸共命運。歷史成就古城,故事暈染溫度,城池便走進了人的心里,便不再是一些線條、磚瓦和鋼筋水泥的藝術,而成為一座溫暖的家園。
? ? ? 所謂文化是城市的名片,賦予了城市文化,它便有了靈魂,而文化的有力支撐是文化名人。他們讓思想有了交鋒和多元性,城市和建筑都因之而生動起來。不喜歡過于繁華和嘈雜,可是沒有那么多聲音怎么成就一個城市的豐富立體和神秘有趣呢?北京是這樣的古城,是奢華與質樸建筑的集合地,是文化名人聚居地,魯迅、胡適、矛盾、齊白石、梁思成、徐志摩、林語堂、張恨水、老舍……沈從文說:在中國要想成為作家,必須到北京住三年 。很多文人騷客都和北京有著不解的淵源,北京成就了他們,他們在北京的文化史冊濃墨重彩……
? ? 我喜歡北京,喜歡故宮長城,喜歡護城河角樓在夕陽中的沉靜,喜歡角樓上始終守衛在那里的獸脊,自我有記憶它就默默地不知疲倦地守望著它的皇城,看盡人間事,不悲不喜不言不語。喜歡景山北海,喜歡天壇地壇,喜歡名人故居,喜歡曲曲彎彎的北京胡同,喜歡胡同里的古樹、花草陽光、掉落漆皮的大門、風化的石鼓、靜默的門環、晾曬的大花被面,搖著蒲扇的大媽大爺,光圈里的輪椅,輪椅上瞇著眼的病人,喜歡盤旋來去的白鴿倏忽而過,喜歡冰糖葫蘆和磨剪子鏘菜刀的叫賣由遠及近,由近又遠,喜歡耳邊帶著兒話音的北京大媽大爺邊幽默邊矯情……所有這一切都是我眼里的風景,瑣碎而充實,每一個細節都讓我感動,都讓我體味活著的意義。
? ? ? ? 喜歡北京當然離不開老舍先生的影響。老舍用他一生的文學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創造了藝術的北京,字字句句堆起了人們念想里的北京城,有人說老舍是被北京的城墻和四合院帶大的,北京是老舍的家鄉,中國文化是老舍的心跳,我只有讀到這樣的字眼才愿意去理解老舍的離開,那個扭曲了的時代病了的北京讓他身心都遭受著不堪的折磨,他的離開該是另一種抗爭,北京之于他無法承受之重……
? ? ? 我喜歡老舍筆下北京城里的草根生活和他們行走的街巷。今兒咱就從一條街逛起……這條街是多年前老舍眼中北京最美的一條街:北京阜景一條街。它由景山前街、文津街、西安門大街和阜成門內大街四條街銜接而成, 阜景街的歷史文化內涵豐富深厚,是條氣勢非凡的皇家干道,又在干道兩邊分布著市井胡同,像是北京城的主動脈和無數毛細血管,皇家貴胄的氣息交織著民間的煙火,讓這條街無法不美得非同凡響。
? ? ? 老舍在駱駝祥子里描述這條街時借祥子的口說:這兒什么都有,有御河、有故宮的角樓、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鰲玉蝀橋、有團城、有紅墻、有圖書館、有大號的石獅子,多美,多漂亮。
? ? ? 是啊, 讓我再用草根兒的眼歷數一遍家珍吧:東起中國美術館、北大紅樓、紫禁城、護城河、角樓、北海團城景山、北平圖書館、文津街、西什庫教堂、元代的萬松老人塔、缸瓦市、廣濟寺、白塔寺、歷代帝王廟、魯迅故居,止于阜成門。無一不是史中瑰寶……
? ? ? ? 據說舊日的阜景街“一街看盡七百年”,歷史積淀至今該又深厚了百余年吧。當我選擇快速游覽整條街時,目光所及,景色之美,內容之豐,如逆流在歷史的長河中,像在活著的史書里歷經過往,時光隧道里,建筑、風景、長袍、故事和耳邊的清風每一樣都讓我醉在其中。北京城幾百年的滄桑巨變只要你想隨處都可以找到痕跡觸摸,讓你細數歲月的疤痕……這條街讓歷史像巨軸畫卷一樣在眼前展開,漫卷詩書喜欲狂……這感覺時時會襲擊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 ? 喜歡在這街上細細體味,總想通過我這草根的眼來記錄下每處風景以及靈魂被無數次觸動的瞬間和情緒,這所有的底色都是我對北京城的深愛,它的美它的丑它的所有, 它就是之最,就是唯一……
? ? ? 近年兜兜轉轉四季流連在這條坐擁精神與建筑無價財富的街上往返了無數次,帶著欣賞和敬畏轉遍了整條街的角角落落,每次都會愛戀多一點,感慨多一點,發現多一點,風景不同一點,人物立體一點,對北京的喜愛也因之更加醇厚許多。
? ? ? ? 慢慢地這條街被走成了我心坎上的街,那些氣勢磅礴的歷史變遷,那些心頭細碎的歡喜,此起彼伏的震撼,無數飄忽的情緒膠著著歷史的底蘊編織成一條特殊色彩的街深深印在我心底,它不再是一條街, 而成為北京城的縮影,成為每每提及便在我心上流動的風景……
? ? ? 逛街您且別急,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我們慢慢欣賞……
? ? ? ? 當時間充裕,逛街之前我會先去離五四大街不遠的老舍故居拜望,北京的四合院是我一生的鐘愛,無論什么樣的奢華都無法撼動它在我心中的位置,許是我的少年在那里度過的緣故吧。院子不用大,溫馨就好。老舍先生就住在這樣一間四合院里。
? ? ? ? 這間遠離浮華嘈雜的小四合院雖在市中心毗鄰王府井東風市場,卻又藏于市井“豐富胡同”的西邊一角 ,原名豐盛胡同,取自曾住在這里的一公主的名字。進入小院便立刻遠離了喧囂,想當初老舍先生必是想在心靈凈土獨善其身才找到這樣一份寧靜所在,門口影壁墻上老舍夫人書寫的大大的福字立刻會占據你的眼球,再溢滿你的心,似乎走進這四合院便走進人間幸福地,那幸福該一下子沁潤你的心肺,然而老舍先生的逝去卻分明是對這個期望的諷刺,每次它撲入我眼簾的時候 ,老舍先生的境遇都會讓我的心泛起無限的酸楚,他生于北京終于北京,對北京有無限的愛戀 ,創造了無數生動的北京故事 ,然而他喜歡的北平湖卻是他最終的歸宿,他文風細致幽默諷刺,連他選擇終結的方式都是對當時扭曲的一個莫大諷刺……
? ? 這間小小的四合院本有無限溫馨的,喜愛花草樹木魚蟲的老舍和夫人讓這小院既有百姓的煙火氣又升華出超凡脫俗的淡然和書香氣,老舍在小得轉身就可以碰到書架的西耳房寫下了多部傳世佳作,著名話劇《方珍珠》、《龍須溝》、《茶館》、《西望長安》及《全家福》,還有為紀念其父而作的《神拳》等都是在這兒一字一字寫出來的,伴著清風明月,伴著花香果香,伴著魚蟲游弋和孩子們歡快地嬉鬧。上中學的時候我們學校里有個小教堂,《四世同堂》的拍攝還在這選過景,好多學生還做過群眾演員,算是我們和老舍最近的交集,可惜那天我們年級去春游了好像……此外還有大量的曲藝、散文、詩歌、論文、雜文以及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這是他最后的居所,那個黃昏他被揪斗身心俱疲地歸來后不久對院子里的孫女兒說:和爺爺說再見。出了這四合院就再也沒有回來,成了此生的不見。不知在太平湖畔他經歷了怎樣的掙扎,最后還是沒有走出被玷污了那份純凈的泥淖,選擇了遁世,去找尋心中的寧靜……每次看到他書房永遠停滯在那24日的月份牌,我心里的怨就會彌漫,那樣一個病態的年代讓一個文學巨匠就這么屈辱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曾如此鐘愛的北平,他用離開告訴那個年代:人間不值得。
? ? ? ? 尤其喜歡深秋的這個小院,那兩顆河南品種的火柿子樹在這個小院里蓬蓬勃勃,果實累累地歡愉著,每一顆果實該都飽含著對主人的情話吧,它們給小院延續著無限的詩意和生命力……老舍夫人由此叫他們的家:丹柿小院……如今那樹仍每逢秋季便會火紅了整個院子,像是對主人的懷念和召喚,像是用自己的靈性慰籍曾以為伴的那有趣的靈魂,因為愛這小院越發讓我頗感秋短愁長……我總會在小院里的長凳上靜坐片刻,望著那大大的魚缸,望著老舍先生的雕像,凝望著他的眼神,便覺:他去他又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