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臨近過年的時候,我外甥突然感冒了。起初只有輕微咳嗽的跡象,后來越來越嚴重,引發(fā)了哮喘只能送急癥。
因為醫(yī)院離家較近,加上快過年。如果住院,一是外甥年級太小不忍心;二是過年住院不吉利。于是選擇每天白天去急癥打吊瓶吸噴霧,下午回家。
看著兩歲的外甥每天打吊瓶病情不見好轉(zhuǎn),家里人心情都很焦慮,都盼著外甥的病快點好轉(zhuǎn)。每天早上去醫(yī)院,就像打怪游戲,全家人出動,配備最精良的武器,最強的決心,力求一舉打敗疾病這個怪物。
去了幾天后,才發(fā)現(xiàn),我們想要功課的怪物,跟其他家庭比,簡直是太小不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從山東過來的五歲小男孩。
初見時,他總是戴著帽子口罩坐在床鋪上,靜靜的不說話。到時間輸血,打吊瓶都不需要媽媽安慰,特別堅強。我對這個沉默寡言性格堅韌的小男孩特別好奇,他那么小,對待生病怎么會有云淡風輕的感覺。
去的次數(shù)多了,大家慢慢都熟悉了。后來我媽媽告訴我,小男孩五歲,得的是白血病,是媽媽一個人帶到廣州來治病,家里條件不好,只能租一個小屋子,也只能媽媽一個人帶他過來。馬上快過年了,打點針增強免疫力,好過年。
五歲的小男孩,對于自己得的白血病是什么概念,可能全然不知。但是打針很痛,輸血很痛,五歲的他怎么忍受的了。我每天看著他輸血,甚少掉眼淚,可能這種操作進行過太多次,已經(jīng)習慣了吧。
所在的病房有三四個小朋友,小男孩只有偶爾看著其他小朋友看動畫片,會輕聲給媽媽說想看,其他時候,都乖乖的一個人坐著。不會要零食,不會要去玩耍。小小的年級,透著不該有的沉穩(wěn)。
外甥在掛了幾天吊瓶后,哮喘基本痊愈,醫(yī)生說可以出院的時候,我們趕緊辦了手續(xù)出院。出院那天,全家人歡歡喜喜,臨走的時候,小男孩依舊坐在床上,心情本來很高漲的我,突然有一點難過。五歲的他,什么時候能真正意義上出院呢?
這次的寫作主題是保險,我突然就想起了這個五歲的小男孩,不知道他現(xiàn)在怎么樣了。如果自他出生家人就有購買保險的意識,他會不會好的快一點,家人不用那么辛苦?
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生活美滿,家人圍繞身邊,生離死別天災人禍好像離我們太遠太遠。而去購買一份保險,更顯得畫蛇添足。
包括我在內(nèi),其實對保險并不怎么待見,因為保險總是和傳銷劃上等號。但隨著我工作后,看了很多理財?shù)臅l(fā)現(xiàn)理財?shù)牡谝徊骄褪琴徺I保險,人是無法預知自己的生死和健康的,若是天災人禍,保險的保障作用就顯得很重要。
給心愛的人購買一份保險,把這份未雨綢繆放在家人和自己身上,是對自己家人最大的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