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簡書發文,好緊張!!!
先說一下這本書由梁文道推薦,后面在廣州購書中心看到,值得一看。
本文盡量簡化,取其干貨,深入閱讀轉身原著。
--------------------華麗麗的分割線---------------------
先做個大綱
閱讀的目標
為獲得資訊而閱讀,與為增進理解而閱讀,其間的差異和獲得的收獲是不同的。
第一種意義的閱讀例如我們在閱讀報紙、雜志,或其他的東西時,憑我們的閱讀技巧與聰明才智,一下子便能融會貫通了。這樣的讀物能增加我們的資訊,卻不能增進我們的理解力,因為在開始閱讀之前,我們的理解力就已經與他們完全相當了。
第二種意義的閱讀是一個人試著閱讀某樣他一開始并不怎么了解的東西。這個東西的水平就是比閱讀的人高上一截。你憑著內心在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為止。這樣的閱讀是一種腦力活動,讓一本書向你的理解力做挑戰,也是更高的閱讀技巧。
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在于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于學后”。總有一些書呆子讀得太廣,卻讀不通。希臘人給這種集閱讀與愚蠢于一身的人一種特別的稱呼,叫“半瓶醋”。
整本書分為四個閱讀的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是閱讀開始認字,擺脫文盲的狀態,這個略。重點說檢視閱讀和主題閱讀,其中分析閱讀涉及的方法比較瑣碎比較適合對巨著的深入挖掘,這個也略。(好像一下子翻了半本書(*?︶?*).?
干貨預警!!!
檢視閱讀
大多數人,即使是許多優秀的閱讀者,都忽略了檢視閱讀的價值。他們打開一本書,從第一頁開始讀起,孜孜不倦,甚至連目錄都不看一眼。因此,他們在只需要粗淺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卻拿出了仔細閱讀、理解一本書的時間,而這加重了閱讀的困難。
檢視閱讀有兩種。
a.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
拿起一本書,你并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讀一本書,,或者說你只要能挖掘出書中的資訊和觀點,不需要仔細閱讀。這就要采取檢視閱讀,這就像一個打谷的過程,能幫助你從糙糠中過濾出真正營養的谷核。
如何做:
——看書名,看序(獲取這本書的主題,寫作的角度)
——目錄頁(了解基本架構)
——出版者介紹
這時候你已經可以判斷是否更仔細地去閱讀這本書,至少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若想繼續了解,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不要忽略最后兩三頁,就算有后記,作者會將自己的重要和新穎的看法和觀點重新整理一遍。
b.粗淺的閱讀(適用難讀的書)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對一本難讀的書抱著高度的期望,以為它能啟發我們,結果卻只是在徒勞無益地掙扎而已(例如《國富論》,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很自然的,我們會下個結論:一開始想讀這本書就是個錯誤。但這并不是錯誤,而只是打從一開始就對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期望過高。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地方,不要為沒法理解的東西停頓,集中精神在看得懂的地方。在讀第二遍的時候,你對那個地方的了解可能會多一些(類似英語考試中做題聯系上下文),這個規則也適用于論說性的作品。
**關于速讀
無論如何,任何復雜的工具其實都比不上你的一雙手來得有用,你可以利用雙手訓練自己的眼睛,跟著章節段落順著一行一行的字移動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覺的還要快一點,移動得越來越快。
主題閱讀
我更愿意叫它課題閱讀,或者發散閱讀。
我們在討論某個特定的主題時,牽扯到的往往不只是一本書。反過來,一本書牽扯到的主題,是一本書無法完全囊括的。因此,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課題來研究。曾經,我閱讀一本關于中國經濟大趨勢的書(哪一本我就不說了),這本書從中國改革開放說起,涉及到中國房地產,中國的債務情況等,但我并不滿足于其單單中國房地產的現狀和起因,我要了解它的本質,我了解日本房地產泡沫,了解美國08年次債危機,了解80年代債務危機,還有最近的希臘債務危機,我還看了兩遍一部改編美國08年次債危機《大空頭》的電影,你可以了解到這個課題擴散開來是多么龐大而可怕,這完全是就是一個知識體系。當然。為了避免你跑偏這本書,陷入知識漩渦,你要把握好哪些與這本書相關并有助于你的理解,哪些又可以分割成另外一個主題。這似乎聽起來很累。但是剛開始我是沒把握把這本近千頁的書看完的(對于一個非金融專業的小白),更別說對這本書透徹的理解,但我確實來來回回翻了好幾遍。因為當我發現了一個可以挖掘的知識點,就像茫茫大海中漂泊了好久發現一座新的小島,在我搜集查閱相關資料時,其實我變得更加主動,更加有興致的去把這本書看完。如果從頭到尾的看而不做其他事情,我真的不敢打保票能把它看完。
書中介紹的繁瑣而深奧,我就不說了,方法因人而異。重點要有這個意識,去擴展自己的知識體系,后面說一個閱讀的主動性,很重要。
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重要)
在閱讀的時候,讓自己昏昏入睡比要保持清醒要容易得多。
精力不夠集中,即使你堅持的讀完了一章又章,其實你根本沒去全力理解你手中的這本書,云里霧里,其中的收獲和差異是巨大的。
是保持清醒,還是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閱讀目標是什么。如果你的閱讀目標是獲得利益,那就得保持清醒(想想自己在高考前挑燈奮戰的每一夜吧。。任何可以讓你獲得知識點或不理解的地方都不放過,就是這股勁兒),這也意味著你要盡可能保持主動,同時還要做一番努力。
如何保持主動:
書中列出閱讀時要提出四個問題,并必須自己嘗試解答:
⑴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
⑵作者細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⑶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⑷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實話說,這幾個問題對我提神好像沒起多大作用(可能境界不夠高吧⊙﹏⊙),
(說一下其他方法)
a.設定截止日期:
一本書如果讀了兩個星期都斷斷續續沒讀完,基本是讀不完的了(想想那些被你丟在一邊的書),給自己設定個期限,強迫自己在兩星期,一星期甚至兩天讀完(有日程的記在自己的日程表上,計劃很重要,不管是一天一星期一個月的,這可以在你不知道要做什么事避免跑去玩游戲看視頻…扯遠了。。。),實話實說,一本書三四天沒讀再拿起來讀就很困難,你上次讀到哪了解了什么都不記得了,得重新翻回去讀,結果越來越讀不完。
b.做筆記
思考傾向于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講的還是寫的。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卻說不出來,通常并不知道是什么。同時這種方法可以在閱讀時保持清醒(插一件我的親身經歷:大學課堂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有瞌睡過,對于我這個這么有時間觀念的人確實無法忍受,告訴你個方法:逃課,說笑的,雖然我逃過很多課,言歸正傳,我一般都和同學聊天(我大多數時候坐后面,不影響課堂的),然后不聽課?不,我聽課,而且很認真。那是怎么回事(一臉懵逼。。。)其實我在講課前就花了4,5分鐘對本次講的課程有個結構和重點就了然于心了,對一些有疑問的地方或重點我時刻會留意老師的進度,一講到我想聽的我就會挺直腰板豎直耳朵超級認真的聽并做好筆記,等老師又開始廢話的時候(確實感覺好多老師都很廢話)我就做我自己的事,當然除了聊天還可能干其他事當然包括學習啦,我那么愛學習的人(*^__^*),咦,,,怎么感覺跟記筆記沒啥關系,不刪了,寫得那么辛苦)
c.另外,在主題閱讀里面提過,要提高自己的主動性,主動去搜集查閱相關資料。這個真的很有作用
**關于做筆記
結構筆記:全書的架構
概念筆記:內容的筆記(你在書中所記的頁碼不只是本書的頁碼,也會有其他幾本書的頁碼)
辯證筆記:單一主題的不同觀點,疑問,陳述
(這個看不懂就別看了,筆記沒啥介紹,直接下滑)
輔助閱讀
⑴其他相關聯的書
前面我們討論到主題閱讀,在同一主題下,閱讀很多本書,這個建議尤其適用于閱讀巨著,一般人總是抱著熱忱想要閱讀巨著,但是當他絕望地自己無法理解這本書時,熱忱很快便消退了。你可能想要閱讀《聯邦黨人文集》,卻沒有事前看過邦聯條例和美國憲法,或是讀了這些書,卻沒有看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比起閱讀科學與小說,閱讀歷史與哲學的書,更需要閱讀相關的書籍。
⑵導讀與摘要(閱讀手冊與閱讀指南)
必須先盡力讀完一本書,然后還有些問題在干擾著你時,你才運用這些導讀來解答問題。如果你先讀了這些導讀,可能會讓你對這本書產生曲解。
摘要能喚醒你的記憶,其實在你閱讀一本書時,你就該為自己作這樣的摘要。
⑶工具書(字典與百科全書)
這個不用多說了,小學生都會用了。
最后提點建議,當你開始讀一本書,請找出整本書的骨架,為一本書擬一個大綱,可以參考檢視閱讀的方法,這將為你在讀這本書時時刻有個清晰的架構。
喜歡就點個贊吧,碼字不容易啊!!!
延伸:
(關于刷知乎,讀公眾號,現代化快餐式閱讀的一篇文章)
本文大部分來自原著,略有刪改,不知道這道菜合不合口。不喜請噴,我已備護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