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這本書的時候是被書封上的“嚇尿整個美國”六個大字所吸引,以及“有史以來,歐美口碑最好的恐怖小說”。在介紹中,很多人都說這本書如何如何的恐怖,什么希望這輩子都不要翻開這本書。作為不作死就不知道什么活著的我而言,實在是太有挑戰力了。于是趁著夜黑風高,翻開了這本書。
可能這又是一本被書商宣傳錯賣點的書,因為不管是情節還是鋪墊,并不恐怖,只是好萊塢式的鋪陳,和一層套一層的線索。看完這本書后,有一種看了部兩個小時好萊塢懸疑電影的感覺,作為打發時間而言再合適不過。但要是只是想看本好書的話,這本商業化很嚴重的書可以放到一邊。因為這是典型的好萊塢式書籍。
所謂好萊塢式書籍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故事性強,很精彩,有畫面感和電影感。看書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在腦中產生畫面,隨著里面的人物而不斷切換,猶如看電影一樣。看書時有種看電影的暢快感。劇情多為單線或者雙線,流暢而層層疊進。線性劇情飽滿,故事節奏緊張,出場人物每個都有每個的用途。主角配角一目了然,感情戲貫穿始終,不用多加思考,只要跟著節奏走就可以。看完書后會期待電影版,或者會認為有電影版。
這是這類書籍的優點之一。相比于嚴肅文學的晦澀,經典文學的枯燥,好萊塢式書籍更通俗易懂,符合大眾快餐口味。不需要多加思考,不需要琢磨,只需要看就可以。劇情不存在懂不懂,明不明白,適合所有人看。有娛樂和消遣的效果,適合上班族和學生打發時間用。
2、套路化深,多以懸疑為主,但再好的懸疑,結尾也總是讓人覺得不夠精彩而不是意猶未盡。這個原因主要在于這類書籍在前半部分會盡量的鋪陳,將懸疑的氣氛做足,但在后期卻無法完美填坑,經常會讓人有種虎頭蛇尾的感覺。有時候甚至覺得結尾毀了一本書。
這類書籍在前半部分會盡量多加入神秘元素,設置問題讓讀者隨著劇情去探索,十分吸引人,經常會讓人有種拿起來就要看完的沖動。但這樣好的開端卻不能有個妥善的結尾,是因為前面鋪線太多,甚至于為了吸引人眼球而鋪的太過離奇,后期找不到合理的方式將其收攏,導致結局和謎底經常會爛尾,經不起推敲。
3、人物刻畫浮于表面,全部以服務劇情為主,沒有心理以及更深的描寫,人物如同演員。這類的作品因為是以劇情為主,人物的性格都要完全符合劇情要求,極易臉譜化,扁平化。人物刻畫一般都是以標簽性夸張的方式進行,而非立體作為獨立個人的方式。
這是這類書籍的弊端,換句話說是膚淺之處,就是沒有深度。這類書籍不會發掘除劇情外更深層次的東西。劇情第一,人物第二,人物在此就是演員,他們本身的人性是沒有多余筆力進行挖掘,因此故事得深度也很難再往下挖掘。
4、大多掛靠宗教或者神話傳說來增加故事的厚度。在這本書中掛靠的就是克蘇魯神話體系。掛靠是因為故事本身沒有自己的深度,要想做到吸引人或者為之前的懸疑部分找合理解釋,只要依賴于本身具有深度和故事性,以及廣為人知的宗教或者神話了。比如這本書依靠的就是克蘇魯神話體系。
這樣雖然感覺很討巧,但看多了后會對這類小說有種厭惡的感覺,因為實在太商業化了,甚至有種流水線出來的樣子。
回到正題,以上是好萊塢式小說套路,下面繼續說這本被吹捧的很厲害的《14號門》。
這本書的情節是標準的四步,第一步,發現問題,第二步,探索問題,第三步產生矛盾,第四步劇情高潮解決矛盾,結局皆大歡喜。
第一步和第二步是作為主要賣點,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層層的鋪陳和作者充滿功力的筆觸下,懸疑恐怖的氣氛油然而生。注重于細節上的刻畫,可以給讀者帶來思考的空間,以及想象的恐怖。在這兩步中,代入感是最重要的。這也是《14號門》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
可以將讀者代入到故事的氛圍中,一點一點的深入到劇情里,隨著主角一起挖掘探索,層層深入,又猜不到謎底。
第三步是懸疑部分的高潮,而非故事的高潮。在這里恐怖感會被烘托至極致,懸疑部分則更加的怪異和離奇。在這三步,《14號門》的作者憑借著深厚的文字功力將這些做到了極致,也使這本套路明顯的書從眾多類似書籍中脫穎而出。在這方面,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合理情理又天馬行空的想象中,能夠將懸疑刻畫的如此細致又強烈。
第四步是劇情的高潮,到這里懸疑部分的謎底被揭開,一切昭然若揭。往往這里會涉及到正邪兩方的交鋒。在《14號門》這本書中,就是以古神的出現,狂熱的角度對抗拆房子小分隊來體現。這方面往往是作者覺得必須要加上,以達到全書的最高潮,但讀者卻覺得畫蛇添足,毀前面所有的部分。其實如果沒有這部分的話,僅靠前面三部分,足以成為一本很棒的小說,有了第四步后,反而變得庸俗。
總體而言,這仍是本在無聊的時候值得一看的小說。畢竟前三步的懸疑部分構造的很出色,畢竟這仍是本克蘇魯神話體系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