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藝術
目錄:
what?
1.本書的結構
1.“你真的了解思考嗎?”
- 幫助你擴大視野并成為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讀者
2.創造
- 更有效地產生想法
3.批判
- 批判想法
4.溝通想法
- 幫助你將想法展示給其他人并說服別人
循序漸進的4個過程
1是基礎,2,3是進階,4是結果
2.什么是思考?
2.1 思考的定義
- 思考是能夠幫助我們闡述或解決問題、做出決定、了解欲望的所有心理活動。
- 思考是探尋答案,是獲取意義。
以某個主題為核心提出探索,那么就是對這個主題的不斷思考過程(采銅的大主題思考法)
2.2 思考的過程有哪些?
思考過程包含大量心理活動,其中細致的觀察、記憶、懷疑、想象、調查、解釋、評價和判斷最為重要。
通常,在我們解決問題或者做出決定時,這些活動中的若干活動是共同起作用的。
2.3 思考有那些階段?
2.3.1 為什么要把想法分成這些階段?
因為在解決問題和決策時這兩個階段相輔相成。
高效的思考需要掌握這兩個階段中所有適當的方法。
只有進一步檢驗每個階段,才能更有效地在每個階段更有效地工作。
2.3.2 產生階段
什么是產生階段?
- 這個階段和創造性思考聯系最為緊密。
- 在這個階段大腦會產生各種關于問題和爭議的概念,不同的解決方式和可能的解決途徑或者反應。
好的思考者在這階段是怎么做的?
1.先從許多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問題,考慮許多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且在作出判斷前產生許多想法
2.他們更愿意冒險和考慮不同尋常的想法,并且更愿意使用他們的想象力
不同的視角還可以更容易認清事物的本質
2.3.3 判斷階段
什么是判斷階段?
- 這個階段和批判性思考聯系最為緊密
- 人們對產生的想法進行檢查和評估,并且在適當的地方予以補充完善,然后作出判斷。
好的思考者在這階段是怎么做的?
好的思考者通常更關注這個階段并處理得更好
為什么這么說呢?
- 他們能夠測試自己的第一印象,作出重要的區分,并且在有證據的基礎上得出結論,而不僅僅靠自己的直覺
- 他們能夠敏感地覺察到自己的局限和傾向,能仔細檢查自己思考的邏輯和解決方案的可操作性。
- 他們能夠識別問題不完善和欠缺的地方,對負面的結果有一個預期,并且常常能夠完善和提煉自己的想法。
2.4 思考的性質?
- 語言性
- 圖像性
- 利用符號
- 等等
2.5 思考可以習得嗎?
可以習得。
思考并不是一個神秘、不可知、不可習得的活動。
我們可以對思考發生的模式進行研究和比較,以確定其相對的客觀性、正確性和有效性。
良好的思考是一種習慣
有效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習慣問題。
提高思考能力的難度取決于你的習慣和態度。
任何更好的思想在本質上是不可習得和不能被傳授的觀念只不過是一個懶惰的謬論,思維永遠青睞那些不厭其煩地考慮其任何從事實際工作的人。---詹姆斯·莫塞爾
why?
1.為什么要思考?
即思考的重要性。
事實性知識+縝密的思維 = 優秀的問題解決者
如果沒有縝密的思維,那么很有可能你只是公認的“活百科全書”,但行動起來卻相當失敗。
how?如何
1.努力獲得最大收益
沒有兩個人的需求是完全相同的,對一個人有用的東西未必對另一個人有用
所以最好的改善方法不是你假設你的工作習慣符合你的需求,而是通過試驗來發現哪些方法對你來說真正有效
NLP十二條假設其一: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
- 沒有兩個人的人生經驗會完全一樣,所以沒有兩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會是一樣。
- 因此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夠絕對一致。
- 因此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反應會是一樣。
- 因此沒有兩個人的態度和行為模式會完全一樣。
- 因此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發生在另一個人身上也會有一樣的結果。
- 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建造了這個世界的奇妙可貴。
- 尊重別人的不同之處,別人才會尊重自己獨特的地方。
- 每一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都是在不斷演變中,所以沒有一個人在兩分鐘是一樣的。
- 兩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不一樣,不一定會使兩個人不能溝通或者發展出良好關系。
- 給別人空間也就是尊重別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才能有良好的溝通和關系。
- 同樣地,自己與別人的看法不同,也是正常的事。
- 當尊重別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的同時,我們也有權利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
如何獲得最大收益?
- 考慮時間
- 狀態絕佳時的1個小時常常比狀態不佳的2、3個小時更有效率。
- 考慮地點
- 選擇在合適的地點學習
- 考慮條件
- 縱觀歷史,思考者們偶爾需要一些奇異的刺激。比如放音樂、氣味等等
2.利用感覺
2.1 對感覺的誤解
強調關注感是可以理解的,但它常常會成為拒絕思考的一種形式。
2.2 感覺和思考的關系?
思考和感覺最恰當的關系是和諧的,而不是彼此排斥。
2.3 感覺的作用?
感覺在問題解決和決策方面的作用是不可計量的。感覺不僅常常發生預感、印象、直覺,幫助我們尋找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常常也為我們應對困難與挑戰和堅持不懈提供了勇氣和熱情。
偉人們如果對工作重要性沒有一個深刻持久的感覺,就不可能堅持不懈地努力。
在日常工作中要挖掘出更多更深刻的意義。
NLP十二條原則第三條:
真正推動一個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邊,要有效果就要加上了理性方面的認同才會出現。故此,有效果需要一個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鳴。
2.4 如何用好感覺?
嘗試關注你的感覺,挑戰自己,去接受那些最好的和最高貴的感覺,并讓它們激發你的行動。
心里有著理想主義的一些想法時,確實會對一件普通的工作產生巨大的動力。
3.學會全神貫注
全神貫注意味著當我們的思維游離時,我們能夠對注意力轉向我們的思考目的和問題。
就像駕駛者必須一致不停地調整方向,高手都是在無意識中完成這項任務的
熟練后,減少額外工作大腦在工作記憶區的負載,更多地轉為無意識去處理。
4.應對挫折
好的思考者掌握了應對挫折的策略,而差的思考者卻很少關注它們,因此常常被挫折打敗。
5.讓討論有意義
5.1 討論的利與弊?
利:讓我們深入理解問題并且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制定決策的能力。
弊:
- 損耗精神,制造敵意
- 留下一些非常重要但尚未解決的問題
5.2 討論的指導原則
盡可能提前做好準備
回顧自己已經指導的知識
嘗試做一些拓展
通過實際行動來實現
討論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同觀點,并考慮它們各自的優勢
暫時不做評論,以開放的心態對待討論中別人提出的觀點和解釋
設定合理的預期
不要對對方的期望太高
很少有人輕易、快速地改變想法,特別是長期持有的信念
- 不要自我為中心和感情用事
- 要想使討論具有建設性,就需要營造尊重和文明的氛圍
- 以自我為中心:容易不尊重他人
- 感情用事:導致人身攻擊和不屑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 貢獻但不支配
- “話嘮”要自我克制
- 少話的人有責任分享它們的思想
避免分散注意力的言語舉止
積極傾聽
保持注意力的最好辦法就是對這些分心的情況保持警覺并且抵制它們
努力進入發言者的心境,理解他們所說的每句話,并前后聯系起來理解
公正判斷
需要綜合考慮觀點的優缺點,而不是僅憑第一印象或最初的感覺
特別要關注那些你不熟悉或者與你意見相左的觀點,這些觀點最有可能使你做出不工作判斷
- 忍住喊叫和插話的沖動
- 原則:可以表達反對意見,但不要讓人覺得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