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個月去人民大學采訪一個論壇活動,一個公益性的對高校教師創業指導的培訓課程,那天是他們的開班儀式。
被記憶拽回到兩年前,大三,學校也為我們上過這樣的創業課程,鼓勵畢業生創業,當時的我們坐在學校三樓的報告廳里,學霸帶著專業課的筆記,學渣就低頭刷著手機,沒有人在意那位陌生的創業指導老師說什么,盡管她努力想傳授給我們些什么,但話音未落大概就隨著夏天的燥一起融化到空氣里了吧。
想起這些的時候我意識到,校園里的我們可以多任性。
學校安排我們聽這樣一堂講座前,要先爭取自己學校的教師去參加對教師的培訓,而培訓教師前又是對培訓者的培訓,像極了一條有序的生產線。在這個過程里,很多人付出了時間、精力。因為是公益性質,大概也無利可圖,而我聽到最多的是,每個教師對自己學生利益的爭取,盡可能多的給學生更多信息和創業機會。
但兩年前,我們卻能隨意而坐,以一種慵懶的姿態星星點點階梯式分布。
大四那年,有一次學院請來了一位資深HR專門為即將面臨找工作的學生開設講座。我們未能“幸免”,在一個午后被班長的“要簽到,不能代簽”的奪命信息催到會場。
HR老師遲遲不肯開講,因為很多人遲遲不能到場坐好,更有人帶著零食而來,像是要來看場精彩的話劇。猶記得HR開口第一句便是:
在你們決定找工作前,請先學會尊重和認真。
氣氛忽然凝重了起來,但散會后,便又裹挾著一幅幅天真爛漫的青春面孔,回到大學慵懶的生活中,仿佛大學就該是這樣的氣質。
昨天,看到一篇報道說
你不教育孩子,這個社會狠狠教育他。
我們這一代人,很少在童年經歷過家長“棍棒”般的嚴格,即使犯了錯,也常會被以“孩子還小”搪塞后,又是一派和平景象,或許只有在學校時才會被強制命令遵守一些規則。
等到上大學,我們基本都已成年,大學沒有義務再一板一眼的命令我們上課要坐好、不能吃零食、不能玩手機等。現實是,當掙脫了束縛這一切都成為一種自律后,卻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連最基本的禮貌都沒做好。
2.
讀研的時候,第一天上課專業課老師忍無可忍的走下講臺對著一位同學呵斥到:出去!不想聽就別來,后才知道老師在講課她在下面吃早飯。讀研的年紀,大都也近二十過半,仍有車禍現場般的課堂存在著。
從前,看到有老板抱怨自己現在招進來的員工,本以為是一股新鮮血液,結果卻是各種散漫,比老板還老板。也看到有類似“為什么不想用新人”的帖子。而正在求職的書生們也在抱怨工作難找,offer難得。
回看我們升入大學的這些年,你是否習得了尊重和認真,并在細節上“體面”著。很多時候,或許并不是因為我們缺乏工作經驗被淘汰,而是某個細節迫使對方寧愿放棄你看似完美的履歷??赡苁悄愕膽B度也可能是你被培養多年的慵懶氣質。
于是,又想起當年那位HR的訓斥:在你們決定找工作前,請先學會尊重和認真。所以,事出有因,無可抱怨。這里的前半句可以換成任何,比如在你進入社會前,比如生而為人。
人們熱衷于成功學,成功學里教我們如何管理時間、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如何修煉思維,創造成功…但是否我們可以先學會如何尊重、如何認真、如何成為體面的社會人。
3.
日語里有一句話叫:「迷惑をかけない」中文譯作:“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我總覺得翻譯的過程中總會丟掉些什么,所以,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們可能認為這話稀疏平常,但它確實成為了日本人的精神一種。
不給別人添麻煩,遷移到我們的文化里,不正是帶著尊重和認真的心體面的生活、工作么。
尊重每個人的勞動成果,尊重別人的時間,認真的完成每件該由自己完成的事,讓自己更加專業。
如今,經過校園仍會看到許多個踩著拖鞋慵懶得游蕩著的身影,會想:啊~年紀小真好啊~做學生真好啊~可以任性著~但如那篇文章所言:…這個社會會狠狠教育他。
或許有些殘酷也有些無情,但我們任性的氣質,社會真心不會予以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