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完完整整的看完了一本書,名為《優秀到讓人無法忽視》。它對我的影響是深遠的,奇怪的是,我連作者的名字都想不起。你知道的,外國人的名字太長,拗口。哈哈!
在我這20來歲的年紀里,其實我做過很多份不同類型的工作,兼職和全職,從大學到現在。一個學制藥的人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就特別喜歡營養,關于食物的一切。或許因為大學時體重達到108斤而身高只有154cm的小胖妹。
從那以后,想找一份關于純食物營養相關工作就成了我內心一直期待的“完美工作”。
不管我做哪個類型的工作,都覺得這并不是我想要的。用如果能做我自己喜歡的工作我一定能做得更好的想法來逃避手頭上工作遇到的難題,說服不了別人,反而說服了自己。這難題不搞了,不是我喜歡的工作搞不定也正常。
“激情假設認為,要獲得職業幸福感,關鍵是首先搞清楚自己的激情所在,然后找到一份與這種激情相匹配的職業”。
正是因為盲目追隨內心激情,經常迷茫,過少的職場技能,你又怎能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呢。
不要急于尋找,激情是精通的副產品。研究表明,最快樂、最有激情的員工不是那些將激情化為工作的人,而是那些做得足夠久從而擅長于自己所做事情的人。
看到這句話后,我開始認真對待自己所負責的工作。以工匠思維方式來替代激情思維,開始以產出為中心的職業觀。
你需要讓自己優秀,從而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得到好處,職場資本,技能勝過激情。你想要獲得的自主力,幸福感都是建立在有沒足夠的職場資本上的。
剛好前段時間跟一位朋友聊天,他說,辭職了。我問為什么呀,他說不適合我,我想做XX工作,但是又不夠能力,沒有相關單位聘請我。
我問,那你為啥還要辭職。沒興趣就走唄。
各位看出問題了沒有,一沒有足夠的職場資本,當然沒單位請你呀。如果我是老板,要你有何用?二來根據財務可行性法則,要做有人愿意埋單的事情。顯然,沒人愿意購買他的勞動力。
所以如題目所說,畢業了好幾年,依舊在找工作,換工作的路上“一路前行”呀。
我能說什么,我也很絕望呀。
刻意練習,努力做好一名“工匠”,你終會得到你想要的。
謝謝看我文章的你們,我只是純粹的想練練“打字”。哈哈!
每天說話太多,這不才靜下心思考總結嗎。
晚安,么么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