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差不多一整年只做了找錢這一件事,過程曲折,收獲不少經驗教訓。
過程回放
1、年初,公司的資金鏈已經相當吃緊,除了有些小項目偶有進項,主營業務毫無起色,與某行的合作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雖然開始做了些局部試點,但短期恐難產生有意義的收入。融資已刻不容緩
2、從2月到4月,先后見了若干投資人,講技術、產品、模式,然而沒有主業相關的穩定現金流是硬傷,跟蹤兩年的客戶好歹有了反應卻是遠水不解近渴,沒有打動投資人。
期間也考慮過眾籌,最終也因為業務模式依賴與機構客戶合作,周期長、風險大而不了了之。
3、轉折發生在跟師弟介紹的一位同事探討領域內的技術問題時,對方隨口提到,財務投資人會在戰略投資人進入后毫不猶豫的跟投。有時候人要為缺乏經驗付出代價,還好明白的不算晚。
5月初,合伙人出面聯系到某金融IT業的上市公司A。然而,并沒有從此過上背靠大樹的幸福生活。
4、A公司做事歷來嚴謹,先是將擬收購的技術拿去給銀聯評估,純技術層面獲得肯定后,又聯系了省內某行做業務落地可行性評估,這一次又栽在業務模式上面。
此時已經到了7月初,雖然盡調流程還在繼續,但看不清價值的買方開始猶豫了,原股東最后一點耐心開始流失,三五不時地吵著要終止公司。
5、買方為打破僵局,直接按照盡調結果報了價,比技術和業務評估前的意向縮水了不少,雙方就此陷入曠日持久的議價,中間幾次險些談崩。
因為當初的機制設計問題,團隊對公司經營的話語權極為有限,除了夾在中間等待大限之期,無法影響任何一方。
6、為了避免最壞的結果發生,核心人員兵分兩路,一組負責接單糊口,另一組繼續尋找可操作的業務模式,為提升估值做最后的努力,這個過程從8月持續到10月。
經過這3個月的反復嘗試,最終找到了一個有可能被接受的模式。此時買賣雙方已經在沒有任何新進展的狀態中僵持了太久,沒了繼續談下去的耐心。
7、進入11月再現神轉折。租用原股東的辦公室合約到期,本著買賣不成仁義在的態度,買家伸出援手,給了團隊一處臨時安身地。
在這里,團隊繼續打磨方案,加強了與買家業務部門的交流,盡量全面傳遞價值,爭取更好的結果。
8、年底,買賣雙方離最終成交尚有一步之遙,團隊在忐忑中過完了動蕩的一年。
沒有任何新年慶祝活動,只是簡單吃了一頓火鍋,圍坐在一起感嘆在各種波折和不確定中快速成長,也擔心因為不夠強大而最終無法繼續。
新的一年又開始了,事情在一點點好轉,希望將來回憶起2016年,能夠為自己的堅持感到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