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家的時候,奶奶總會給我過期的零食,我一直以為這是因為她不識字,總被人騙。過了很久我才想明白,不是奶奶給的東西過期了,而是我回來得晚了。”
看到這段話瞬間想起兒時回老家,去農村院子看望奶奶,奶奶一見我就從廚屋外面的窗臺掀起個半截塑料瓶,里面是一只知了猴——我們這兒會吃知了尚未蛻皮羽化的幼蟲——那知了猴已經腐爛發綠。老人家舍不得吃,或是知道你喜歡吃,就留著等你回來吃……奶奶總是這樣,恨不得把一切好吃的都留給我們。
與知了猴相關的回憶占據了我童年記憶相當大的一部分,每逢暑假我們都會回老家鄉下住一段時間,夏季正是知了活躍的時候。
村子里一群小孩,每人手提個自制的瓶子,里面放些水,拿著手電筒,天還未黑便出發,去村后的樹林抓知了猴。抓到的知了猴扔在裝有水的瓶子里,一來防止其蛻變,二來防止其變黑,延長保質期。
那時我的膽子很小,都不敢直接上手抓。記得有一次我發現了幾個知了,卻因為害怕和沒有容器只能跑回家找奶奶,可等我帶著奶奶再回來,知了早已不見蹤影,回家路上遇到位伯伯,為了安慰我,他好心給了我幾只。
隨著年齡的增大,抓知了的記憶越來越少,一是大多時候住在鎮上,水泥化的城鎮基本見不到知了的蹤影,二是長大了忙于學業,再也不像小時候那么無憂無慮。應該也有環境和人的原因,我記得非常小的時候知了猴可是滿地爬,門簾上、院子里的小樹上,隨處可見,根本不用費心思抓。再大一些便少許多,這些年更少。
抓到的知了猴大多是自己吃,當然也有人抓去賣錢,村里有專門收的人,最后流向城里的飯店。有人不敢吃蟲子,生理上厭惡,其實只要克服心理因素,你會發現非常美味,滿滿蛋白質。現在一般是油炸知了,但小時候就直接往柴火灶里面一扔,過一會兒扒出來,稍作清洗,香氣撲人,美美加餐。
六歲前的農村鄉下記憶非常多,上小學后也還好,有時周末父母就會帶著我們回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家。四年級后,由于去外省上學,便只有寒暑假才回老家。初高中時,爺爺奶奶也不住在村里了。上大學后,只有奶奶還陪在身邊,現在已經九十歲高齡。
記憶永遠留在了那些個盛夏……日后還有別的夏天,但不可能跟這個一樣。恍惚間,仿佛又回到了那個不覺炎熱的盛夏,碩大的樹蔭下,無憂無慮的自己,聽著蟬鳴,看著麥浪。
蟬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具有多重價值。生態層面,蟬的幼蟲通過疏松土壤改善土質結構,成蟲作為食物鏈的重要環節為鳥類、爬蟲類等動物提供營養補給,其蛻下的蟬蛻則成為天然中藥材。經濟領域,蟬蛻被廣泛用于中藥制劑,具有疏散風熱、利咽開音等功效,蟬的若蟲因富含蛋白質成為特色食材,在部分地區形成養殖產業。文化象征方面,蟬因“出土蛻變”的生物特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賦予“破土新生”“品行高潔”的意象,既是文人墨客的創作載體,也是古代玉器雕刻的重要題材。此外,蟬特殊的發聲機制與翅膀結構為仿生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示。這種兼具生態功能、經濟效用和文化內涵的生物,彰顯了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