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首先,我必須請大家手下留情,用這個扎眼的題目,無非是期望圍觀的人多些,本人也不是會寫作的人,只近來看書,有感而已。
? ? ? 曾跟一位清華美院的博士姐姐聊天,我說看不懂藝術品的美,求指導,對方開出的書單中有這一本,說這個很薄,很基礎。
? ? ? 買回來發現果然基礎,書上印著“中學語文新課標必讀”,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們是不是真的讀了這本書,但最近仔細閱讀下來,實在以為是好書。
? ? ? 八十多年前,朱自清在給這本書作序中說,這本小書是幫助青年們走出迷路,裁汰冗弱,補充械彈,它給你指一簡捷不繞彎的道路,不至于彷徨在大野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角尖里。它矯正你的錯誤,針砭你的缺失鼓勵你走向前去。
“他告訴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
? ? ? 這兩位“朱老”(朱光潛與朱自清)談及的是很有高度的人生藝術化,即“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便也無所謂人生。”這些陽春白雪我等不深究奧義。之所以想分享這本書,卻是讀出另一番味道。
? ? ? 書名為談“美”,卻覺得實是在講“關系”和“態度”。
? ? 開篇即從審視一顆古松的不同角度引出“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來談及審美需要專持審美的態度;又從北方人初看西湖,種田人羨慕讀書人點出“藝術須與實際人生有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我們一定要從實用世界跳開,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欣賞它們本身的形象;從莊子與惠子的“子非魚”對話中剖析我們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氣,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覺外射到無的本身上去,把它誤認為物所固有的屬性,將在我的轉變成在物的;這些都在告訴你什么樣的態度與位置去看美。
? ? 而接下來沒有直接談什么是美感,反而是辨析了美感與快感及聯想的差別,否定了弗洛伊德文藝觀,提出“美感的態度不帶意志,所以不帶占有欲”。快感是實際人生需要,而美感是藝術需要。美感起于直覺,不帶思考,而聯想不免帶有思考。而許多通常被認為美感的經驗,其實都是實際人的態度,在藝術本身以外求它的價值。并非美感。
? ? ? 個人最為受教的是關于批評與欣賞的論述:從前老先生們太看重考據和批評的功夫,現在一般青年又太不肯做腳踏實地的功夫,以為有文藝的嗜好就可以談文藝,這都是很大的錯誤。批評的態度預存有一種美丑的標準,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評判它的美丑;欣賞的態度則忌有任何成見,把我放在作品里邊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藝作品如果始終持批評的態度,則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里面,永遠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經驗。
? ? 而其后才開始提及什么叫做美,又分別從自然美與藝術美之間的兩個“美”的差異。林林總總分條縷析,還是請大家自行讀去。
? ? 到這里的小伙伴可還記得我們的題目,這美與寫作有什么關系?
? ? 朱光潛在接下來的七篇中都是講“創造”的,有前篇的欣賞,才有下邊的創造。“因為欣賞和創造的距離并不像一般人所想想的那么遠。”而這其中涉及到的想象、情感、格律、模仿乃至最后談及的天才與靈感,都是從不同的維度欣賞創作心理的。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個“神”便是靈感。文章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這看似突如其來又突如其去的“靈感”:“靈感就是在潛意識中醞釀成的情思猛然涌現于意識”,通俗點說就是“靈感是潛意識中的工作在意識中的收獲。”
? ? ? 所以朱光潛這樣說:“靈感的培養不必限于讀書,人只要留心,處處是學問,凡是藝術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圍之內用工夫,須處處留心玩索,才有身后的修養。魚躍鳶飛,風起水涌,以至于一塵之微,當其接觸感官時我們雖常不自覺其在心靈中可生若何影響,但是到揮毫運斤時,他們都會涌到手腕上來,在無形中驅遣它,左右它。靈感的培養,在潛意識中好比桑葉到了蠶腹,經過一番咀嚼組織而成絲,絲雖然已不是桑葉而卻是從桑葉變來的。”
? ? 現在各種學做培訓班的宣傳熱熱鬧鬧,簡書上更是很多人“堅持日更”“每天寫一千字”等等組織口號林立,培養連續表達的習慣固然是好,但言之有物才是寫作的核心意義。學生時代為了寫好作文,我們的老師沒少逼著寫日記周記,還要檢查,但相信最終作文好的那一小撮兒必然是通過大量閱讀,資料累積,細節揣摩,思維整理以及刻意的練習而完成的。那些分享自己“一個月寫作速成班,兩個月成簽約作者”的安利不是沒有,但就像每一步大IP小說中的設定一樣,那些“年少成名”的人,是被話題與圍觀的主角;而我等眾生,往好點說是那些沒什么存在感又雜事纏身的大師兄二師兄,往差點說就是那些第八章中有才得幾句臺詞很快死在第十二章的路人甲乙師弟妹。縱使有一顆能偶然得世外高人傳授畢生功力的愿望,總要有掉落懸崖而不死的機會才行。
? ? 只有“寫”,你的“日更千字”都是些什么?簡書的閱讀量似乎能反映出一部分情況。寫作寫作,重在“作”即創造。評論熱點的話題確實能博眼球,引流量,但上周的事你這周再寫,小熱點已經過去兩番,誰會再看呢!即使真能一期期熱點追下來,你的進步又在哪里呢?你的見解又有多高明呢?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道理,我們似乎懂得,卻不以為然。
? ? 所以再次翻出來這本八十多年前的文章,也是自己在反思:寫作,到底該從哪里出發?當年受大師們啟迪的“青年朋友”如今都已作古,而這古老的文章卻在這個時代依然擲地有聲。當然我們要創新,但喊著創新是不是先該好好耐心了解一下“陳舊”的到底說了什么。創新是發展,但沒有無跡可尋的發展,沒有脫離規律的發展,創新不是自由散漫,隨心所欲,以為只是讀過自媒體創業大V的文章、參加了三五期集訓班就覺得可以寫作了,那你的學費很可能是白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