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美國小學剛學會了容積的概念,她很努力地給我比畫杯、品脫、夸脫、加侖的大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而我的第一反應是:度量衡這個事,什么時候才能全球統一啊?
以前曾經聽人說,鑒定一個人的英語水平,只需要看他(她)說數字的能力——因為即便是英文再好的人,一碰到數字就會暈,尤其是越大的數字就越折磨人。因為英語中是沒有“萬”這個詞,1萬就說10千,10萬就說100千,可是到了100萬又不說1000千了……
而真正在美國長期生活你才知道,數字什么的實在是小菜,對于溫度的交流障礙才讓人抓狂。因為人家跟你說華氏度的時候,你完全沒概念。有一天,學校的校醫給我打電話,說孩子發燒一百多度,讓我立刻去學校接娃回家。我的心怦怦地亂跳,一邊沖出家門一邊想:“一百多度,聽著怪嚇人的,到底是多少攝氏度啊?!”
還有,誰要是再跟我說社交場合中最安全的話題是天氣,我就跟誰急。因為在此地人們談論天氣的時候,總會談到具體的溫度,比如:“我看天氣預報說下個星期大約會是70度。”作為一個外國人你立刻就蒙了:70華氏度……她究竟是在說天氣會變冷還是會變暖?這談話究竟該怎么繼續下去啊?而且在華氏度和攝氏度的換算上,心算能力再強大也無濟于事,因為它們之間的換算公式無比復雜:(°F - 32) x 5/9 = °C!
有一天我跟閨蜜抱怨這個事,她深表同情地說她剛來美國時也有同樣的感受。她的解決方案是:到網上搜一張換算表,打印出來多背幾次就記得了。好吧,我背了半天也就記住了水的冰點是32度,沸點是212度,然后我就因為糾結于“這兩個數字到底有啥邏輯關系”而背不下去了。
還有長度單位也同樣惱人,英尺、英寸什么的我也換算不過來。只要別人問我身高,我一律回答“1.6米”,把換算的麻煩直接扔給對方。而且我對英尺這個單位挺有意見的:英尺的英文單詞是foot, 其來源是因為以前沒有國際公認的度量單位,人們往往使用自己的腳來測量實地的面積,久而久之,一種基于成年男子單腳的長度就被公認為長度的標準單位。而一英寸,其實就是來源于拇指的長度。可是,現在不是已經有國際公認的度量單位了嗎?用米、分米、厘米、毫米多么省事啊,今時今日你們為啥還堅持用腳板和拇指來丈量長度啊。
據說有個中國留學生本來是打算來美國讀理工科的,結果當他弄明白1英里等于5280英尺等于63360 英寸的時候,他立刻表示需要重新考慮對于專業的選擇。
事實上,在所有的英制單位中,我唯一能弄明白的就是磅。因為1磅相當于454克,比1斤少一點, 就約等于9兩吧。把眼中看到的數字飛快地乘以0.9,這個我還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