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20時30分,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全國道德模范,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長、黨委書記(代理)、名譽所長黃旭華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享年 99 歲。黃旭華院士的一生,是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的一生。他先后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感動中國人物” 稱號、“全國道德模范”、“最美奮斗者” 稱號、“共和國勛章” 以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諸多榮譽。這些榮譽,是他為國家作出卓越貢獻的最好見證。
面對困難,黃旭華選擇了迎難而上,直面挑戰。1958年,一紙調令將黃旭華推向了中國核潛艇研制的歷史舞臺。在技術封鎖、物資匱乏的艱難條件下,黃旭華帶領團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算盤為計算器、報紙為參考資料,用最原始的工具攻克了核潛艇最關鍵、最重大的七項技術難題,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讓中國海軍正式跨入 “核時代”。1988年,62歲的黃旭華更以總設計師身份親自參與極限深潛試驗,成為世界首位直面深海風險的核潛艇設計者。這一“水下長征”,不僅打破了西方技術壟斷,更讓中國海疆從此挺起脊梁。黃旭華院士的故事,生動詮釋了在極端困難條件下,中國科學家如何以智慧和毅力突破技術壁壘。正如他所言:“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這一精神至今仍激勵著中國科技工作者在關鍵領域攻堅克難。
面對忠孝,黃旭華選擇了取大家而舍小家。俗話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黃旭華自1958年接受研制核潛艇任務,到1988年我國第一代核潛艇下水,長達30年的時間里,黃旭華嚴格遵守保密規定,對家人守口如瓶。女兒黃燕妮出生時,他在渤海灣冰面上做耐壓殼爆破試驗;父親中風離世時,他在長江口測試反應堆密封性。家人收到的永遠是"信箱241號"的簡短回信,連妹妹黃紹珍都以為哥哥"可能犯了錯誤在勞改"。為了研制中國的核潛艇,讓中國海軍不再受制于人,黃旭華有家不能回,對父母不能盡孝,這無疑是他對父母永遠的愧疚,但作為國之重器的總設計師能為祖國效勞,無疑又是無比幸福的。“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黃旭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對忠孝不能兩全做出完美的詮釋。
面對功名,黃旭華選擇了隱秘。黃旭華淡泊名利,不計個人得失,始終認為黨和國家給予自己的表彰獎勵是對中國核潛艇事業的肯定和鼓勵,自己只是廣大核潛艇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員,要不斷發光發熱、回報社會。他時刻關心國家科技事業、核潛艇事業的長遠發展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機構捐獻自己的獎金逾2000萬元。其中,他捐資1100萬元設立的“黃旭華科技創新獎勵基金”激勵著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繼承和發揚科學家精神,開拓創新、勇攀高峰;他多次到大中小學作報告、作科普,弘揚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宣講核潛艇精神,在武昌區中山路小學設立“黃旭華院士科技教育中心”,勉勵青少年愛黨愛國、學好本領、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在奮進新征程的道路上,有無數個像黃旭華院士一樣的黨員干部,他們心懷“國之大者”,不斷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將個人理想與黨和國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堅定理想信念植入心靈、融入崗位、嵌入實踐,在干事創業中砥礪初心,在工作中當好攻堅克難的“急先鋒”,恪盡職守,勇于挑重擔子、啃硬骨頭、接燙手山芋,以敢涉險灘、敢攀險峰的精神披荊斬棘、展現作為,以對黨的赤誠忠心書寫著時代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