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三狗,終于考完了最后一門,要回家了。
在這一學期最重要的兩周,我卻做了我沒有想過的一件事,在備考預習的過程中,閱讀了13本書,曾以為能在考完前把看完第一次借的8本書已經完美了。誰料,兩周去圖書館借了三次書。
這借書的過程,就像搜番號,覺得喜歡的就想看(你懂我的感受嗎?)
有圖有真相,這是第一次
這是第二次
(然而我并不想炫耀我書的數多,也不探討我閱讀質量上的問題或技巧)
可能你會問,是不是沒有復習?
那么來理性的看一下數據:
考試這幾周的時間安排分布
43%的是復習時間,32%的是閱讀時間。其實可以看出我還是很認真的在準備考試的,學渣完全靠考試這幾天的好嗎!
那么問題來了,我是怎么做到?
借用歌德的一句話“只有懂得善用時間,永遠會有足夠的時間”。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體會:不管是工作或是學習,總覺得停不下來,但是晚上回想卻說不出獲得了什么;想堅持做一件事(比如早起,學習英語),但是最終總是敗給了明天;“忙”,“好煩”,“時間不夠”總是掛在嘴邊,但是始終沒有進行高效的狀態(tài);反正不管怎樣,日子一天一天過,但是日子始終沒有充實過。
三個月前我就是這樣,但是時間管理徹底改變了我。
NEXT
簡單的時間管理方法:
確定目標:
比如說,一個月減10斤,準備參加六級考試,考研,看一本書等一個大方向。
列出待辦任務:
這里就需要一些具體可行的內容了,包括達到完成目標的所需要完成的任務,工作,學習,閱讀,雜事等等。
由于每天我們都在接受很多信息,所以要處理的任務隨時都可能出現,因此只要是出現在腦海中的事情,都應該記入待辦任務中,之后再進行篩選。
像我這種記憶力特別差的,就會出現在腦海中事情,馬上記入日記本中,不讓它影響我的正常計劃的進行,直到我有空處理的時候,再去翻它的牌。
確定優(yōu)先級
由于任務很多,我們經常性會選擇一些緊急的事情來做,最后一些重要的事情就拋在腦后。這里有一個方法,幫助你進行篩選
在平常的日子,主要存在四種事件,重要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就是那個看不清的區(qū)域,你可以直接忽略)
我介紹一下它們分別對應什么:
不緊急不重要:玩游戲,看視頻,刷微博。
緊急不重要,緊急重要事件,這些是每天往我們不斷在重復的事件,重不重要根據自己來定:包括工作任務,陪另一半,吃飯睡覺,洗澡等等。
然而看書,鍛煉,學習英語等等相對來說不緊急但是重要的事件。
因為它們是不緊急事件,所以經常被排在了最后,因為我們知道它們很重要,總想著明天早上再說,過幾天時間再做吧。但是最后被一推再推之后,嘆了口氣“我沒辦法了,算了不做了”,最后我們就這樣放棄了前進。
就這樣我們被不重要的事件壓著,無法做一些喜歡的事情,一直出于一個很累很煩的轉臺,就這樣一直呆在了安逸區(qū),心理想:“這樣也挺好的,就這樣吧,和我一樣的人有很多,沒事。”
就像下面這張圖
但你知道這些重要不緊急事件意味著機會嗎?
明確了任務清單,那么來確定每日任務:
在晚上睡覺前,或者早上在起床后,確定新的一天要做的事情。
挑選任務
從待辦事件中選擇需要做的事情,選擇3件重要的事情,不要再多了但必須要有重要不緊急事件。因為每一天都會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干擾,如果能夠按計劃執(zhí)行完3件事情就能夠有很大的收獲并且控制好生活了。
限定需要的時間
在確定目標,執(zhí)行之前,必須得找到最短的路徑,給自己一個時間限制,不要想著做不完就熬夜,這將會無限的拖入深淵。
確定行動導向
在做之前明確需要怎么做,按著計劃一步步走,不要等走到一半發(fā)現錯了,再回頭。
確定要做到什么程度:
舉一個例子:曾經一直覺得一件事情要做到100分才行,我寫的第一篇文章(制作二維碼)在不斷的修改到成稿,用了5個小時,相當于花了一個下午。然而別覺得
這已經結束了,這只是在word上定稿,接著要是需要排版移入到微信中,最后發(fā)現排版的時間差不多和寫文章時間差不多了~~~
經過這件事情我知道,其實很多事情只要做到80分就夠了,因為從80到100分這段過程往往會讓人進入焦慮,奔潰。把這20分所要的時間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這也就是80分原則。
執(zhí)行——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能夠很好的提高效率和專注度。
它需要一個外部工具:番茄鐘,而app商店里有很多類似的軟件,我用的“番茄土豆”(挺喜歡這個軟件的,還買了一個12元/月的服務),當然還有很多類似的軟件。
如何使用:
在任務開始前,開啟一個時長為25分鐘的番茄鐘,接著開始一心的專注,不要為任何外部影響所干擾,直到番茄鐘結束之后,休息五分鐘再繼續(xù)。就這樣不斷循環(huán),適當的給自己增加休息時間。
曾經我會直接跳過休息時間繼續(xù)進行,但是后來發(fā)現效率會隨著專注的時間開始降低,所以休息是一定要的。我一般會在中午或者腦子還是混亂的時候,小睡25分鐘,醒來之后發(fā)現又成了一條好漢。
評估反思應用:
完成上面的步驟,只是完成了一半,更重要的是評估反思應用。
在一天的工作之后,評價一天的工作效率。
反思效率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打斷了工作的進行;是做到哪一步讓自己覺得束手無策;有什么辦法能夠讓自己提高效率等等...
在反思之后,要將此用于實際行動。這樣才能將壞習慣一點一點的糾正,從為事情而忙碌到為自己而拼搏。
總結,時間管理可以分為
P(plan):計劃
D(do):執(zhí)行
C(check):評估
A(action):應用
在能夠很好的安排和執(zhí)行一天的工作日程之后,就可以開始制定周計劃,月計劃,年計劃了。
這是我的寒假閱讀計劃:
試著制定一個簡單的寒假閱讀計劃,即使看一本書也是一個不錯的計劃。
得之太易者必不受珍惜
如果你曾經不了解時間管理,你現在已經很輕松的獲取了,但是你不開始執(zhí)行,那么和沒看是沒有區(qū)別的,因為這是時間管理是一件重要但是緊急的。那么你還是會像原來一樣,每天忙碌著,最后可能從“忙”走到“心亡”。
如果你還迷茫,無法將干貨轉化為行動力,那么只能借用楊絳的話“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如果你覺得自己還是做不到,卻不想過一個沒有意義的寒假。我創(chuàng)了一個微信群,是關于時間管理(包括閱讀、早起、方法分享等,你個選擇任意一項,可以關注公眾號獲取),這個群將會很好的提供一個外部動力。
當然
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往外開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說之以理,都不能替別人打開這扇門。
注意:時間管理有一個風險
當你進行時間管理,就會和我一樣,漸漸的開始改變自己壞習慣,可以在3個多月里不睡懶覺,也許一整天也不用開電腦,開始少刷微博朋友圈,可以一個多星期不看電影、綜藝、電視劇,可能會開始寫文章,開始看書,找一個真正的寧靜的自己,開始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