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人生路上相濡以沫,淡定平和

我們仨

楊絳的去世讓混沌浮躁的我們又想到了這位博學的先生。拿起這本樸素封皮的書重新回味他們的世界,他們的生活。

開篇時空倒置的第一人稱記敘把我瞬間帶去了那個孤獨荒涼的驛道,不可思議的感受著客棧奇怪的規則,她溺水般的無助。但是一但知道了這里其實是醫院的影射,其實是即將走在人邊緣的那種心境和波瀾不驚的淡定,也便不再驚訝了。

失去是痛苦的歷程,可在書中,我看到的只有追憶和懷念。只有對萬家燈火中有著一盞孤燈為己而亮的珍惜和滿足。

故事從洋溢著青春風采的牛津留學生活開始,那些細碎的關于租房炒菜的故事,時不時就像看到了之前的自己,而那些讓人感動的鄰里房東關系又讓人不得不羨慕。

誠然,這兩位也是不折不扣的學霸,如饑似渴的讀書,學習,旁聽,兼領著獎學金。我似乎能看到那個坐在偌大圖書館翻閱古集原著的姑娘,

毫不畏懼外文的生僻厚重只是奮筆疾書。

那個時代的夫妻伉儷,大多有在歐洲游歷的精力,有幸我也一樣能在這樣的年紀有這種經歷。在歐洲大陸中感受自文藝復興時期流傳下來的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藝術建筑作品。

當然得承認這些幸福的源泉還是在家庭的陪伴上,而孕育新生命的過程卻是我這樣的年齡尚未體驗過的。女兒就像他們的又一個伙伴,從出生就認識的熟人。

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有自己自由選擇權利,父母不過多干涉,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感受,當然也同時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給他們成長,發展的空間,試錯和積累經驗的機會。

書的海洋給予了下一代學霸的幼時成長閱讀的機會,也不禁慶幸自己年少時期也是一樣的以家為書店的在閱讀在父母身邊耳濡目染。

人生的境遇有時就是跌宕起伏的讓人時而歡喜時而無奈。回國經歷的戰爭,革命,挫折,分離,輾轉,在生理和心理上考驗著這個家庭。

但是從書卷中,我卻讀不到任何與之相關的抱怨和痛苦,就連面對選擇的猶疑和后悔都不曾流露。有的只是一家人的相守與相持。

親人的,朋友的,鄰里的都在展露著默默溫情,時代的洪流中,如娟娟溪流般清澈。

或許是作為老師,學者的自我定位,也不時能閃現出讓我為之欽佩的詩句,時不時又引著西方經典文化作品,講述著那些翻譯,釋義的斟酌考量。

最難得的還是全書幾乎找不到那些與他人對比的思緒,既沒有驕傲也沒有哀怨和艷羨。無論的是物質上的還是他們本就無比豐盛的精神上的。或許站在那樣一個學術殿堂里,這些早已不再生活的主題了吧。

而如今我還是太浮躁,想的太多而踏實不夠,堅持和淡定也不夠,懶于動筆,懶于思考,頻于抱怨,急于成功。

有時反不如專注的讀讀文學,讀讀原著,慢慢的看,細細的品味,在還沒有找到相濡以沫的它的時候與他們先相伴著成長著。

相依為命,相愛相守,不畏離散,有緣自會再相逢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