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年以來在傳統文化的學習、投資的實踐中,對于執著與實踐的關系有了更深的一些體會,故記之。
? ? ?“知”,若不實踐,若不在做事中去“磨”,很可能是假“知”,假“明”。“別太執著”是我們時常用來勸慰朋友們的口頭禪,但我感到這或許有不小的問題,若知后,不去執著地實踐,那怎么會有真切的體會?
? ? 我們選擇做一件事情一個項目就應當有執著去做的精神狀態,如果這樣執著地去做了會出現兩個結果,要嘛獲得成功,要嘛收獲經驗。若不執著,隨緣吧,用點勁,見勢不妙就撤退,那很可能是半途而廢,這樣得到只是我怎么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最后做事沒信心,永遠三心二意定不下來,所以我寧愿選擇執著,只要執著去行,成功與經驗一定能得其一。
? ? 前段時間書院群中有朋友提出,看書時就覺得很好、很靜、很安,但一到生活中就很難受。我們在學某些學問還不到家時,時常自認為很可以了,但一遇到問題就是解決不了,或逃避生活或萎而不振;當然這時也自會找出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自證清潔。在各類書中,我們都可找到經驗之談,看到讓我們心舒服的語句和道理,但要有真體會,真功夫,真能力,真本事非在實踐中去煉、去磨不可!
? ? 所以,沒有執著的精神,難以實踐徹底;不能實踐徹底,便不可能有真切的體悟;無真切的體悟,終仍浮于表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丁酉大雪之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丙林
附:百度詞條對執著與執著的解釋
執著”,也作“執著”,(梵文與巴利文:Upādāna),正確譯文為取,音譯為阿波陀那,印度教術語。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泛指固執或拘泥,亦指對某種事物追求不舍。這兩個詞語在不同的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新華詞典》中只有“執著”條目,而《現代漢語詞典》之中只對“執著”作了詳細解釋,“執著”則解釋為“同‘執著’”。滬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中為“執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