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嘛,不能忘本。既然尊師重道,那咱們就聊聊“萬世師表”的孔子,準確地說,是聊聊孔子的八卦。
很小的時候,就聽爺爺講,孔老夫子那可不是一般的人啊,他的腦殼頂頂上中間低、四周高,就跟我們四川盆地一樣。
當年那個小啊,一聽爺爺這么說,心里的崇拜之情一下油然而生:我們這腦袋一摸——展平,難怪叫做平頭老百姓呢。
之后,天增歲月人增壽,類似的奇人異相就聽得多了,真實性幾乎就等零了。比如說,劉邦的大腿上長了七十二顆黑痣,劉備兩耳垂肩雙手過膝,項羽重瞳,造字的倉頡倉老師更是長了四只眼睛(請參考本賬號的頭像)……
對不起,扯遠了。回題回題——
那第一個說孔子頭頂凹下去的是誰呢?
司馬遷。他在《史記?孔子世家》里說:“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唐朝司馬貞《史記索隱》解釋說“圩言烏。頂音鼎。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這一下,就形象多了。說是圩頂,其實就跟漏斗差不多。
后來很多人也就信了,比如清朝一個叫陳立的經學家,他解釋說“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學家錢穆先生也認為是這樣的。
其實,古人的名和字,一般都是聯系的。比如,寫《說文解字》的許慎,字叔重,慎重慎重,既能互相解釋,又能避免讀錯。三國的張飛字翼德,關羽字云長,趙云字子龍,名和字都有相關性。
孔子,名丘,字仲尼。尼丘,是山的名字。《史記?孔子世家》也說了:孔子的父母(叔梁紇、顏徵在)“禱于尼丘得孔子”。“丘”的名,“仲尼”的字,關系就在尼丘山。
所以孔子的名字,跟腦袋的形狀,應該就沒有關系。
問題來了:為什么單單是孔子被“圩頂”,其他的張三李四沒能被長成這樣呢?(唉!說了這么久,你終于說到了重點!!)
其實,我也沒有確切的答案。
但,我有一個猜想:事件的根源就在一個“丘”字上。請看圖(圖片來自于《古文字類編》):
(圖:甲骨文“丘”)
(圖:金文“丘”)
(圖:甲骨文、金文之外的其他“丘”)
(圖:《說文解字》中的“丘”)
《說文解字》對丘的解釋是,“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從北從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從北。中邦之居,在昆侖東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為丘。象形。凡丘之屬皆從丘。今隸變作丘。??,古文從土。去鳩切”
從圖片,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丘,表現的基本都是:“四方高,中央下。”
如果還有人羨慕孔老夫子奇特的腦袋,我想,孔子若泉下有知,也會說一句,不要膜拜哥,哥只是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