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和輸出應該是有個比例的——在人靈感迸發的時候,只要有一點刺激源就可以輸出很多內容;當人意志消沉、困頓的時候,無論輸入多少都沒辦法活躍思維。
可是,無論是李笑來、彭小六還是村上春樹,每個人都告訴你他們每天都固定輸出多少多少字,努力養成習慣。
這時候,輸出的東西就能顯現出這個人平時觀察、思考的東西了。我們得以窺看這個人注重的部分。
如果一個人平時喜歡拿著手機看八卦,也不曾懷疑媒體的真實性,那寫出來的東西就都只是那些內容的翻版。那他的大腦就已經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如果一個人喜歡觀察身邊的人、反思發生的各種事情,那他會逐漸養成自己的見解,不會很快就接受別人的“洗腦活動”。但是,一旦接受了,那一定是他自己愿意、愿意變得更優秀。所以他輸出的內容,會帶有自己的明顯的風格。
雖然現在整個網絡上都在強調輸出的重要性,一禮拜沒寫晨讀的我也有些焦慮——但是,現在我知道為什么自己不想寫晨讀了。
因為以自己現在的水平,寫不出什么“爆款”干貨。只能寫對自己的反思,然而很多都有些私人,不大方便說出來。自己腦袋里跑過一遍了,如果真要寫出來,估計能再寫一本《懺悔錄》。
誰還沒個做網紅的夢呢,但是比起抓住社群這個機會熬幾個夜“一飛上天”,還不如先踏踏實實把自己提高到真的能到那個水平了。
我把自己的優勢都在腦子里列了下來,卻悲觀地發現,沒能力,沒錢,又不能賣身,只好自己默默干。
社會還是看臉、看家底、看背景、看成績的。如果你每天堅持輸出,每天都告訴別人你很努力,頂多感動這些認識你的人。
那還不如你為自己而思考,不要在自己還沒探索清楚自己之前,就對未知的機會過于狂熱。那相當于一個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的人去投錢炒股。
那些能整天輸出的人就不一樣了,人家不僅有底子,更重要的是有時間積累新的內容。你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都搞不好了,還想著在新朋友面前出風頭,那是腳踩兩條船,遲早會厭倦的。
別生氣,這話不僅說給中槍的人,也說給我自己。
小灶群也會上癮的,因為做好了會有好多人夸,做不好會覺得有點寂寞,懷念自己“當紅人”的時候。這時候,你不是為了自己而成長,是為了別人而不得不去負擔起那份期待。
沒有干貨,我們也還是朋友啊。沒有交流,你想改變時,也沒有人會說你“作”。小灶群就是這樣,永遠只有正能量,負能量丟進來也能被洗成正的。
如果你累了,不想輸出的時候,就停一停吧,先讓自己開心,再去做令自己真正開心的事。比如看自己想看卻一直不得不往后推的書,比如把絞盡腦汁寫不出原文外其他東西的時間拿去看TED演講、看美劇…
別排斥那些“不務正業”的想法,它們適當合理的存在,能讓你更快樂,不會讓你容易真的放飛自己飛得太遠,把才華都“倒光了”。
相信自己身上擁有無窮的力量,也相信別人身上隱藏著和自己一樣偉大的力量。
寫到這里,依然懶得寫晨讀,最近只想把《巨人的隕落》看完。然后快點自學景觀日語英語看好多好多書…
這就是我的計劃啦,輸出大概排在八九位吧,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