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書的動力是什么?
“求知。”
求知,然后呢?
“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
有知識的人,嗯,這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牛逼。”
牛逼的動力又是什么?
“站在巨人們肩上,說牛逼哄哄的話,寫出牛逼哄哄的文章,讓別人對我刮目相看肅然起敬。”
也就是說,牛逼不是重點,重點是在別人眼里牛逼?
“……”
牛逼的方法有很多,為啥選讀書?
“小時候,讀書讀的好爸媽就兩眼放光,除了好好讀書想不出還有什么方法能讓他們高興。”
現在別人全是你爸媽?
“什么意思?”
……
“懂了。”
你讀書的阻力是什么?
“焦慮。”
焦慮什么?
“看不懂。”
看不懂什么?
“理論、知識、術語、概括性的話。”
你讀書的動力不是求知嗎?
“知識有時候讓我作嘔。”
那為什么還要求?
“為了不焦慮。”
不讀書讓你焦慮?
“確切的說,無知讓我焦慮,因為無知的焦慮去求知,但求而不得就更焦慮。”
焦慮背后是什么?
“小時候,怕得不到父母的愛,怕滿足不了他們的期待。現在,怕自己不夠牛逼,不會被別人另眼相待。”
這個別人其實是小時候長在你心里的父母,你以為別人都跟父母一樣,只看得起會讀書的你。
“這個你剛才說過了。”
所以呢?
“所以,‘別人’并不是我的父母,不會因為我多讀了幾本書就對我另眼相待。”
還有嗎?
“‘別人’并不是我的父母,他們怎么看我沒那么重要。”
真的不重要嗎?那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被別人另眼相待?尊嚴和榮耀對一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
“尊嚴是屈辱之后的揚眉吐氣,榮耀是光輝壓抑的重新舒展。屈辱和壓抑造就了內心對尊嚴和榮耀的渴求。如果心里沒有穩定的光源,就總想著在‘別人’眼里找光。”
穩定的光源,從哪兒來?
“撥云見日。正視那個叫‘焦慮’的家伙,看著它眼里的驚恐,溫柔地抱抱它。別嚇跑它,也別屈從于它。就讓它呆在我身邊,陪伴我找到真正的自己。”
找到了嗎?
“找到了一部分。”
在哪里?
“在書里。”
所以,現在讀書的動力不是焦慮,而是找自己?
“對。”
還有嗎?
“還有兩個,一個是不孤獨,另一個是好奇。”
讀書怎么讓你不孤獨?
“書里有人陪著,書外有人圍著。”
如果圍著的人散了走了呢?
“追上去,聽他說。書讀的多了,就聽得懂,不用裝,裝讓人覺得羞恥,也累得慌。”
為什么那么怕孤獨?
“其實,并不怕獨,只怕孤。”
孤是一種什么感覺?
“莫名的心慌、茫然。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覺得自己像個二貨。心里空蕩蕩的。拼命的想要抓住什么,可又不知道自己要抓的是什么。”
然后,抓了本書?
“很多本,放在手機里。”
夠嗎?
“不夠。我還想寫。”
寫什么?
“寫書里的自己。”
在書里的人身上看到的自己?
“是。”
寫了之后就能不孤?
“也許吧,至少現在就想這么活著。”
如果寫出來沒人看怎么辦?
“沒關系,你也說了,他們又不是我爹媽。”
如果爹媽也不看呢?
“誰看誰就是爹媽。”
讓那個看的人像父母一樣再把你養育一遍嗎?如果有一天那人說,你寫得真爛,我再也不想看了,怎么辦?
“也許,到了那一天,我心里那個給自己點贊的人已經長結實了。”
如果,我是你心里的人,我只想問:若是連心里都無人喝彩,還找得到你自己嗎?
“那就為寫而寫,為心中的感受悲苦而寫,為黯然幽微的瞬間而寫,為每個當下而寫,為用每個當下的幽微苦痛轟然雀躍對抗時間無情的碾壓而寫。”
那,如果不寫了,還找得到你自己嗎?
“曾經,我們以為父母是天,把天捅破才發現天外有天,天外永遠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