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英:單身不單身我都經歷過,都可以很快樂

文 | 李曉木


聽說《粉紅女郎》要重拍了。

記得當年這部劇火速霸屏,一夜之間讓很多人喜歡上了來自寶島臺灣的“結婚狂”劉若英。

當然也包括我。

正如張嘉佳所說:“喜歡劉若英,不是她某個階段,而是整場花開的過程。”

我會唱她所有的歌,反復多次看了她的影視作品,讀了她寫的8本書,她是那個常把“孤獨里的小確幸”唱在歌里、演在戲中、訴諸筆端的女生,精準洗練于“感性”與“理性”之間,孤獨又慎獨,幸運又幸福,自由又自我。

單身時她以為會一輩子孤單,不單身時她以為自己不再唱歌、演戲、寫作。她沒想到,原來還可以同時保有家庭、孩子、自己,原來快樂和單身不單身無關,而是經年滲入血脈的風致品格。

-01-

為人處世的得體

有一次訪談,主持人采訪阿信,提到了好朋友劉若英。

阿信說:“在劉若英的靈魂和為人處世里,有一個很強烈很巨大的部分,你會非常認可,而且崇拜那個部分。”

主持人問:“那個部分是指什么?”

阿信說:“得體。”

從她的成長經歷來看,這一路內心悅定、好人緣根源,是為人處世的得體。

在娛樂圈家世顯赫的明星不多,劉若英算是其中一個。

她的祖父是軍職,而做為將軍夫人的祖母,一生都在努力踐行“得體”。

祖母只要出了臥房門,永遠一身齊整的旗袍絲襪。

如果家里請客吃飯,客人一上桌,會先上熱毛巾凈手,免得大家來回往返洗手間。吃到第四道菜上個冷毛巾,喝完湯再上個熱毛巾去油。最后一杯熱茶再來一條冷毛巾,讓人清爽,準備吃水果與甜品。光從這冷熱毛巾的講究,可想而知其她待客的細節。

祖母還堅持自己下廚做幾樣招牌菜,這是對客人的敬意。她的本事是一切進行得有條不紊,算好時間,出了廚房還能梳洗一番再上桌,菜沒涼,頭發也沒散。無一處不得體。

祖母常說:“朋友來家里吃飯是對我們的認同與尊重,我們應報以全心。”

劉若英從小耳濡目染,得體早已深深嵌入言談舉止。

劉若英團隊工作人員講過一件事情,有一次慶功宴,她徹底喝大了,醒來完全不知道自己干過什么,她問工作人員:“我是不是干了很多丑事?”

工作人員說:“我送你回酒店,剛出餐廳大門,你就說,停。然后四處張望,確認沒有狗仔跟拍,你這才下樓梯上了車。車開到一半,你想吐,但怕弄臟車,趕緊叫司機停車。你使勁憋住,跑到很遠的地方才吐了出來。回到酒店,你已經站立不穩了。還要跟門童道謝,跟服務人員道謝。電梯來了,你進去后又出來了。別人問你:不上去了嗎?你說:‘我一身酒氣,怕熏著你,我們等下一趟,妹子先上去吧。’”

即便在醉酒失去意識之時,她依然保持得體。

朱光潛說:“人生的快樂有一大半要建筑在人與人的關系上面。只要人與人的關系調處得好,生活沒有不快樂的。”

她在人際關系中如魚得水的快樂,受益于得體的家風。

-02-

堅持自己認定的事情

劉若英9歲開始學琴。

很長一段時間,學琴和音樂是她的全部生活。高中畢業后,赴美修讀聲樂和鋼琴演奏,在美國她感覺孤獨和無助,打電話給祖父,說想放棄美國的學業回臺灣,以前有求必應的祖父,卻第一次說:“如果你大學沒有畢業,你死都要死在美國!”

這通電話深深刺痛了劉若英的神經。她暗下決心,在完成學業之前,絕不回去。她出去打工賺錢,晚上去餐廳洗碗,假日到中國城賣床墊,甚至累到嘔吐,卻再也沒有服輸過。

一個人空虛寂寞的時候很容易憤世嫉俗,但劉若英把力量轉向自己,把它當成對自己的磨煉。

一位哲人說過,任何學習都沒有獨自面對困境學得迅速、深刻、持久。因為它能使人深入地接觸實際、了解社會,使個人得到提升、鍛煉,從而為未來鋪就一條順遂之路。

她咬牙挺了過來,在美國取得了古典音樂學士學位。

她一生都感激祖父當年的反對和教育。有了美國的經歷,才有了給陳升當助理,整整洗了三年的馬桶而暗自努力的底氣。

她的這份執著,打動著身邊的人。

1995年機會降臨,她一舉成名。

她很清楚她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堅持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就會獲得一種內在平靜的快樂,把喜歡的事情做到極致,所謂的成功就是水到渠成。

-03-

與其憂慮未來,不如專注眼前的生活

劉若英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她是那種即使坐錯了車買錯了車票,依然可以快樂地欣賞沿途風景的人。

從她的文章中,可以隨時感受得到她怡然自得的智慧。當她寂寞或必須忍受某些嘲諷時,不管別人怎么說,不管周遭環境怎么樣,她都找到一種讓自己快樂起來的方式,就是“專注”。

當助理時,她的薪水只有一萬臺幣,身在購物天堂的香港,也處于一種什么都想買,什么都買不起的狀態。但是她卻覺得很好,因為買不起,就省去了很多欲望膨脹的時間,把時間和精力專注于工作。

好朋友林亦華說,他最欣賞劉若英的就是她常一頭掉進眼前的工作,忘我快樂到這世界其它的事情都煩擾不到她。

在拍戲的時候,她常常分不清自己心里的聲音到底是誰的,就連最簡單的泡澡,她還在想角色里的那個人這時候在想些什么。

專注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樂趣。

通過專注,角色深邃的思想、睿智的談吐和一切的潛力都可以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所以她的表演總能直抵人心。可以說真實和細膩的把握上,她無愧“影后”這個贊譽。

-04-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劉若英在《我的不完美》中寫道:“對我而言,表現自己真實的不完美的一面,我并沒有去想很多,或者做什么鋪墊,我只想越來越做我自己。”

許多人說她的長相不夠美,身材不夠辣,索性她就調侃,說自己擁有“長倒的瓜子臉”“留學時在餐廳端盤子練就的壯碩雙臂”。

劉若英和編劇何昕明一起創作的《易副官》獲獎,劉若英領獎時不忘自嘲年齡:“我熱愛演戲,希望各位編劇多多書寫以中年婦女為主題的本子,我們還能演!”

一堆攝影師為了把她拍得漂亮,找各個角度,圍著她團團轉!她感覺很難為情,說到:“真是不好意思,為了我的雙下巴,壯漢也要學繡花。”大家在她的幽默中氛圍中,手腳不停地愉快工作。

她不懼自嘲,甚至經常抖出自己的弱點來尋大家開心,她的不介意,當然不是沒把事情放在心上,而是早已提升了對自己的要求,明白

身體表面的缺點終會如死皮般褪去,新的皮膚才會再生。

她寫文章“嘲笑”助理小梅,可是我卻讀著讀著笑出了眼淚,不知不覺地喜歡這位進城的鄉村姑娘。

她的“嘲笑”體現她對形色人物的包容和欣賞。如果她不是這樣的人絕不會有如此細微的觸覺和幽默后的快樂。

-05-

快樂的真諦

叔本華說:“要么孤獨,要么庸俗。”言下之意,就是他認為孤獨也可以帶來精彩與偉大。

劉若英懂得這個道理。她勇敢地愛過,也認真地被愛過,她慶幸沒有在平庸中度過她的人生,她所經歷的孤獨,讓她懂得了快樂的真相。

從最初的孤單心痛到撞墻期后,到自然而然地掌握獨處技巧并享受它的美好,這是一種勝利更是一種成長。

孤獨是禮物,早己經成為她生命自我完善的一部分。她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了孤獨中的空虛、寂寞、沒有安全感、沒自信……離開任何人她都可以過得很好,擁有了任何人奪不走的快樂。

她懂得,如果在單身期沒有處理好自己的內在問題,把快樂的主權交給另一半,那么即使不單身了,待愛情的糖衣蛻去,所有內在的苦澀也會一一顯現,讓自己無所遁形,會更加不快樂。

她努力經營自己的孤獨,與世界安然相處。

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掛急診、一個人看唱KTV、一個人……從來沒有覺得“不快樂”過。

后來,40歲的時候,她結婚了;44歲的時候,她有了孩子;46歲的她發微博感慨:“單身不單身我都經歷過,雖然方式感覺不一樣,但都可以很快樂。”

我懂得她的那份快樂,對于一個內心豐盈的人來講,快樂是自己給自己的,和另一半無關。

“因為保有你,我感覺幸福,同時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這是她在《我敢在你懷里孤獨》中的智慧坦露。

她的婚后生活是這樣的:夫妻倆一起出門,然后去不同的電影院看不同的電影。兩人再一起回家,進家門后一個往左,一個往右,去各自獨立的臥室和書房。

朋友們都說:“你倆太有距離感了。”

可劉若英說:“最好的夫妻關系,就是在枝繁葉茂的同時也能保有完整的自我。”

真正的愛不是占有,而是維持Ta的本貌,保持Ta的自由。兩個人允許彼此做自己,是這段感情成熟標志也是快樂的根本。

這就是劉若英,在得體、堅持、專注、幽默中穿越孤獨;在快樂的孤獨中,相遇、成熟、完整、幸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