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人生》,淺談人生

關于人生的話題,很大很深,很難駕馭。近期,因為在喜馬拉雅錄播路遙先生《人生》的緣故,再次深入地讀了這部作品。《人生》發表于1982年,碰巧也是我出生的那一年,后來被吳天明導演拍攝為同名電影,轟動全國。這部作品影響深遠,打開豆瓣讀書,評論不斷。

兩位名人點評《人生》,馬云說:路遙對我的影響最大。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賈樟柯說,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個上中學的孩子。這么多年我看過很多作品,都對我的電影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對我影響最大的反而是這本《人生》,它讓我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我的人生。

這是一部打上了歷史烙印的書,以上個世紀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描寫了農民出身的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因民辦教師被取代回到農村,因叔父的關系離開土地進城當了干部,最后因被揭發而又回到了農村的故事。貫穿其中的是他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的感情糾葛。


他根在農村,但心懷理想,渴望施展才華,不甘于窩在農村一輩子,向望城市生活,追求自身進步,但也自尊敏感,內心細膩,于是在有了機會,哪怕是走后門得到的機會,他也牢牢抓住,努力上進,他是出色的、有才華的。環境與身份的改變,直接引發了他內心的感情波動,從而拋棄了對他一心一意的農村姑娘劉巧珍,移情別戀于城市姑娘黃亞萍。又因為遭人妒恨而從天堂重新回到了人間,被迫和能滿足他理想生活的城市女孩分手,再次回到農村,而昔日的戀人已嫁作他人婦。命運和他開了個玩笑。

主人公高加林所經歷的一系列轉折的生活,富有戲劇性,又合情合理。他本身就是矛盾綜合體,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城鄉二元結構凸顯的轉型時期的社會矛盾,不可避免的加在了他的身上,他是矛盾的、無奈的、可悲的,他不甘平庸、積極進取,他的奮斗精神是鼓舞人的,是可敬的。

從今天的眼光看,他是一個在人生道路上的積極探索者,而不是一個已經走完人生道路的單純失敗者。跌倒了又怎樣,拍拍灰塵,擦干眼淚,生活還要繼續。

《人生》的價值在于,它觸發著一代代青年人的思索,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認識復雜的人生,怎樣過好這一生?“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人生的解讀每個人總有不同的感受,這和自身認知,和時代,和經歷有很多關系,必須要結合時空環境來理解人物的喜怒哀樂,以及所作所為。拋開背景來解讀人物,是膚淺的,例如就有人給高加林貼上陳世美的標簽,還痛罵他。

今天的社會是多元的,我們也有很多的機會去選擇,即使失敗了,代價和成本也沒有那么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很任性,不負責任,畢竟命運還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珍惜時代,抓住機遇,用積極心態直面人生。


小說貼近生活,人物性格突出,嬉笑怒罵、憂愁悲傷,讓人感同身受,產生共鳴,為他的痛苦而痛苦,為他的矛盾而糾結,為他的轉機而慶幸,更為他的結局而遺憾。山川環境優美,讓人向往;感情質樸深刻,給人溫暖;對話栩栩如生,形象生動;沖突矛盾把握到位,引人入勝。總之,使人欲罷不能,就想一口氣讀完。

作家柳青先生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我想這是對小說《人生》的最好注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無論豐富精彩,還是蹉跎坎坷,但總要過好這一生。

《人生》,一本常讀常新的經典作品,歷久彌香。

無戒寫作訓練營第三期,學號149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