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意思是指,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于幸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
這個幸存者,不僅可以理解為活著的人,更多的時候可能是指的在某些場景中的“勝利者”、“成功者”。從他們口中傳遞出來的資訊,可能只是對他們有利的或者片面的信息,與真實的情況有所出入。
在馬伯庸的《三國配角演義》中寫到揮淚斬馬謖的篇章時,就有馬謖街亭失守,手下將領比他先行逃回總部,將他告了一狀,說街亭之所以失守是因為馬謖如何戰略的失敗等等。由于各種原因,沒有人站在馬謖這一邊,于是所有的錯都成了馬謖的錯。而歷史事實,卻極有可能并非是因為馬謖一己之錯,而正是因為手下的提前叛逃,被敵軍切斷水源所致。但“幸存者偏差”讓當局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錯在馬謖,除了內心澄明的諸葛亮。
同理,當你在學習遇到問題而向成功的前輩請教時,他教給你的也可能是適合他的個例的方法,而非底層的、基礎的、適合你的方法。就像市面上有很多寫阿里如何成功的書,但這些點點滴滴的敘述,是否適合你的公司?或者只是“幸存者偏差”,因為它成功了,所以你認為它的經驗都是可取的?實則不然。
如何判斷是“幸存者偏差”?需要多方取證、思考、對比、實驗、復盤、再實驗、再復盤。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所以,當你接受到什么資訊的時候,是需要自己有判斷的,特別是同一件事,如果有幾方都在這個事件中,你最好能都聽取一下他們的言論。并且從基礎邏輯上來思考,是否合理,是否可行,而不是只看表面和只聽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