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你過的快樂。心靈雞湯書列出各種建議,告訴你怎樣去停止擔憂,制造幸福,拋棄消極的念頭;工作場合里,老板都喜歡看見充滿笑意與熱情的員工;似乎回答“你好嗎”這個問題唯一的答案就是一句語氣輕快的“棒極了!”
? ——但是,丹麥Aalborg 大學心理學教授Brinkmann認為,流行的“積極文化”有著它深深的陰暗面。
有消極情緒很正常
? Brinkmann在他的最新書籍《堅決說不:拒絕那些“改善自我”的狂熱心理》 中寫到,在生活的很多場合,高興并不是一項合適的反應。更可怕的是,假裝快樂其實讓我們的情緒更為受傷。
? “我相信我們的情緒和思想應該真實地反映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如果有什么不好的事情發生,我們應該允許自己表現出消極的念頭,去感受那種情緒,因為這才是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
? “有時生活很美妙,但有時也很悲傷。比如親人可能會去世,我們總會失去他們。如果我們一直只允許自己擁有積極的心態,那么當這種事真正發生,現實情況對我們的打擊將會更大。”
強制性的“快樂”
? 那些天生樂觀向上的人,和那些天生愛看“自我調整心態”雞湯書的人,他們固然沒有什么不對的。只是當今社會,表現快樂仿佛成了對人們的一種強求。比如在工作場合,員工業績評價往往強調“專注于積極的成長”,而不是面對實際的困難,要求員工表現得開心幾乎成了老板的極權思想。Brinkmann 把這種時刻要求員工表現出快樂的做法,稱為“思維控制”。
? 2016年,“禁止強迫員工高興”成了一條職場規定。移動通訊商T-Mobile曾經在他們的員工手冊中要求員工“維持一個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員工應該擁有能促進工作效率、生產力和合作關系的職業精神,用一種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工作關系的態度與客戶、同事及管理人員溝通”。美國國家勞工關系局認為這些要求損害了員工組織集會表達對工作環境不滿的權利,所以出臺了上述規定。
“積極心理”的陰暗面
? 同時,許多公司在保證員工幸福感方面進行了大筆投資——當然這些投資也是出于老板的私心,希望快樂的員工能擁有更高的工作效率。“當你在工作中與人打交道,與團隊合作,這些積極向上的人格特征尤為重要。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企業如此強調這一點,因為企業不僅想要利用員工的生產力,還要利用他們的性格特征。” Brinkmann說,“我認為這就是‘積極心理’的陰暗面。我們的心理感受就像一件商品,而且我們很容易把自己從真實感受中抽離。”
? “被強迫的高興”不僅僅是工作場合一項隱患,同時也影響著社交場合。雖然被問到“你好嗎”的時候,回答一句禮貌的“很好謝謝”還是挺合理的,然而這意味著,我們的社交氛圍可能越來越多地被我們戴上的“積極面具”所主導。雖然機智、活潑的社交氛圍令人享受,為了禮貌強行裝出的積極,卻妨礙著人們開始談論自己真正的苦痛和創傷。
每種情緒它都有存在的意義
? 不得不表現出的“高興”,是一種“自救”的狂熱。那些旨在教人們怎么尋找幸福的“自救”雞湯書籍可能更加傷害你的情緒,因為那種“每個人都應該能使自己快樂”的觀念,仿佛在責備那些不快樂的人是因為自身原因才無法快樂起來的。
? 并且,在我們理解并面對這個世界的過程中,消極的情緒起到了十分重要而健康的作用。負罪感和自責感是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憤怒是面對不公平的正當反應,悲傷有助于我們在痛苦中釋懷……快樂很好,只不過不是時時刻刻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