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多干一點工作不會死人。
現代社會幾乎沒有人會因為多干一點工作而累死,更多的人是因為糾結于要不要多干一點點而糾結死。很多情況下,你在糾結的時候,你把糾結的時間用在把這些所謂多出來的一點工作一塊去干,你老早就干完了。
第二,更高的站位需要多維度的競爭力。
現代社會進步靠的是大家的分工協作,如果你想在體系中有更高的站位,那么你必須得具有多維度的競爭力。問自己想不想有跨界的能力?任何一個單位都有兩條路,一個是技術路線,一個是管理路線,如果某一個人,他既懂技術,又會管理,可能還會一門外國語,那他毫無疑問是一個復合型的人才,是一個具有多維度競爭力的人才。
第三,工作技能其實是磨練出來的。
事實上,我們需要更多的實踐的機會,一是來學不懂的東西,很多情況下你幫人家多干那么一點點,人家是會手把手教你的,這是一個多好的學習機會。二是來把書本上學到的東西放在實踐中驗證。就像游泳一樣,很多技能是不可能看書看會的,只能在實踐中學會讓你看了記住了要領,結合實際操作去領會這幾種料理,那么你這才能說你學會了。三是在實踐中不斷的改進我們的技能,自我迭代。
第四,我們其實可以賺兩倍“薪水”
享受能者多勞的關鍵在于認識到,現在只不過是“在給自己打工”的同時“也給老板打工”而已。于是,在做每件事兒的時候,判斷工作結果和工作質量,有兩個標準:是否對得起拿到手里的薪水?是否對得起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給自己打工、給自己做事的人,“自然而然”就對工作結果和工作質量要求更高一些,總覺得“還可以干得更好”,于是,接下來的每一步,每個選擇,每個行動,都是在另外一個層次上,有著另外一個更高的標準—— 隨著時間的流逝,結果自然會產生天壤之別。這并不像那些“給別人打工的人”所想象的那樣“吃虧”了,恰恰相反,其實是賺了,而且還是“賺大發了” —— 因為這其實相當于:把自己的同一段時間出售了兩次:一次出售給了老板 —— 而后因此獲得了薪水;一次出售給了自己 —— 而后因此獲得了成長……當然,我們也不要忘記,現在科技的進步非常快,過去用得順手的工具,可能不用多長時間,就已經被新的工具代替了,我們還需要掌握更稱手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