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無意中參加了一個微信互動的論壇,嘉賓是“石榴婆婆背后的男人——饅頭大師”,來談談“石榴婆報告”怎么做起來的。石榴婆大家也許都知道,微信公眾號達人,專門寫國外八卦和時尚等等,傳說中的篇篇10W+。原來是時政記者,后來可以善用自己的媒體資源,辭職專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饅頭大師,我一開始不知道他是石榴婆婆的老公(后來知道了就特別感動),偶爾參與石榴婆報告的運營。
行外人聽熱鬧,我這種純屬打醬油的,很多時候根本連“感同身受”的資格都沒有,但聽著聽著卻很入迷,我們自始至終是看不到饅頭大師的臉的,但他說的話一直都很有溫度——就是那種,聽著一個媒體人聊起自己太太做了一件很熱愛的事情,自己也蠻開心,很溫暖很親切的感覺。
主持人有一個問題是問“最受歡迎的那篇文章是怎樣生產出來的”。饅頭大師想了很久回憶起石榴婆寫的一個關于眾女星參加一個晚宴的報道。說有一天,石榴婆給還在辦公室的他打電話,說“你今天能不能早點回來,有個推送很重要”,饅頭大師回家后,看到她桌上放著西游記,水滸傳等等,她說“她要把那個晚宴寫成像水滸西游那樣的”,然后“我倆就兩個人一句一句的一起斟酌”,“抱歉大家可能只能腦補我們的生產方式不過就是兩個人,一對夫妻檔,就在一個小作坊,磨著磨著就做出來了。”當時我確實可以瞬間腦補這個情景,然后莫名的感動起來。
夫妻檔,有多少人夢想過,有一天,當你老了,你有一份小小的事業,它的名字叫做“夫妻檔”。
有一年我們去了臺南,住在神農街,背后是金華路。那幾天臺南下雨,我們的旅程基本上都是睡午覺,聽著淅淅瀝瀝的雨聲和老房子窗戶的吱吱呀呀。有一天晚上,我們穿過巷子,就在金華路邊上吃一家無名的鍋燒意面店,點了鍋燒面,魚松飯和冷豆腐。一旁是馬路機車的聲音,一邊是店家的當口和店家為食客開的大風扇。風扇的風和雨后的悶熱的夏夜總是絕配,還有燈管白熾的光和鍋里生氣的蒸汽。我一邊吃面一邊看到店家一家子,男孩二十出頭,父母善良老實,三人默契,安靜,而勤快地合作著。我呆了好一會,人生其實盼些什么呢?
有太多的電影場景呈現過“夫妻檔”,雖然大多都是一個大布景里面的小配角,比如是很窮卻很開朗的男主角的家啦,很頹廢的宅女通常都是那么一家店的寄生蟲啦,高大上文藝一點的就是一個提琴家和一個鋼琴家忽然來一段合奏啦,悲傷一點的像《黃金時代》里面蕭紅和蕭軍一會兒是合作一會兒又來一些文人酸腐小較勁啦,矯情一點的還有《等一個人咖啡店里面》周慧敏年輕版和男主開了家咖啡店然后男主就在雨夜里撞車死了(桑心桑心)。但通常的通常,因為“夫妻”本來就不會成為電影喜歡呈現的主題,所以“夫妻檔”很少成為主角。現實里的“夫妻檔”也面臨很多問題,我們最常說的話就是“麻煩你不要把工作帶回家里”,但如果是“夫妻檔”,那豈不是天天都要一起聊工作?
然而你想一想,石榴婆和饅頭大師,鍋燒意面店的老板和老板娘,想想一段人生,和你最愛的人,經營一份會在世界上留下腳印的事情,好像總還是美好的。
想起有一本在香港看過的書,就叫《夫妻檔》,記錄了七對老店夫妻的故事,嘉樂冰廳、德昌泰米鋪、美華時裝(旗袍店)、和平眼鏡店、快樂印刷公司(印刷店)、長虹攝影(影樓)和騏隆美食(大牌檔)。林奕華在薦文里面寫的是:
啡白的《夫妻檔》告訴我們,現實中有很多“二人世界”比同名劇集還要老而彌堅——選定了伴侶和與他一起經營的生意,“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便不只是虛話,而是實踐。
經營一份事業,可能只是兩個人不斷尋找人生理想交叉點的一種載體。我們應該可以選擇任何一種載體去實現這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愿望吧。
狐貍和麥先生結婚的時候有一份結婚清單,類似人生理想之類的。當時結婚太早,連晚婚假都沒有拿到,頭腦大概也不清楚(警戒警戒,早婚需慎重)。但在那份清單里面,麥先生確實寫了一項:“37歲前,我們要擁有一家我們倆的店”。時間一晃就過了那么多年了,37歲好像不是很遠的事了,而他們的“夫妻檔”,連個影子都沒有。到了最后的最后,我們只能嘆息一句,“經營一段婚姻都不容易了,還弄什么夫妻檔啊”。
但想想也不行么,想想,不是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