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作為孩子人生道路上最初的榜樣,在“誠實這一問題上的表現對孩子影響深重。在孩子逐漸長大,對社會規范有了一定的理解時,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區分什么是感同身受的善意謊言,什么是徹頭徹尾的惡意謊言。
和大人一樣,孩子撒謊無非有下列幾種原因:為了擺脫麻煩;為了個人利益;為了給某人留下深刻印象;為了保護某人或者是出于禮貌。
有的孩子在比較小的時候就會撒謊了,在此后的任何一個成長階段謊言依舊伴隨著他們,唯一變化的是他們說謊圓謊的水平越來越高。
2~4歲的孩子
學齡前的孩子,語言技能正在萌芽階段,他們還不能清楚地辨別什么是謊言。但是他們能夠對高興、恐懼、生氣等情緒有了模糊的概念。
當一個孩子堅決不承認自己偷吃了點心時,家長一定要采取溫和的態度來回應:“真的嗎,那你胸前衣服上的渣渣肯定就不是點心渣了?” 或者“你確定這件事剛才是按照你說的那樣發生的?”
一方面,溫和的回應有助于避免一場沖突的發生;另一方面也向孩子暗示了你沒有被他的謊言欺騙到。學齡前的孩子年齡太小,還不足以因為說謊去懲罰他們,但是家長在發現苗頭時一定適時糾正。
5~8歲的孩子
通常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說謊的次數會比前一個年齡段說謊的次數更多,說謊涉及的問題無非就是學校、班級、家庭作業、老師和同學等。
撒謊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因為后期要編更多的理由來圓這個謊。在孩子逐漸長大后,我們會把越來越多的要求加在他們身上,這可能會導致一些孩子采用投機取巧甚至說謊的辦法敷衍這些要求。不過,這些謊話都是比較容易就能辨別的。
堂姐家的小兒子上二年級了,有次把數學書給扔了,恰好鄰居看到給默默地撿了回來然后給了堂姐。堂姐回家后問他“你的數學書呢”,兒子自信的回答“碰上只狗,給咬走了”,堂姐并沒有發貨,只是委婉地把鄰居撿到書的事告訴了他。
終于,兒子說出了原因,原來是數學太難學了,又被數學老師批評了,對數學非常討厭,一氣之下才選擇扔掉數學課本,”再也不學了“。
9~12歲的孩子
這一年齡段的孩子隨著心智的日漸成熟,觀察能力逐漸增強,因此父母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比如很常見的一種情況,當你看到不想接的電話時,可能會讓你愛人接,然后還要叮囑愛人:“就說我不在。”這時如果被孩子看到他就會得到一個很混亂的信號:為什么媽媽說謊了,卻不讓我說謊。
這種情況下,不管你之前跟孩子怎么講述誠實的重要性,你的努力基本上就白費了。
但是,對于一些特殊的情況,也要教會孩子什么是善意的謊言。記得小時候過生日姥姥給織了一件深紅色的毛衣,當時很不能接受這個顏色,滿心的不樂意,但是我媽卻這樣告訴我:“雖然這個毛衣顏色是深了點,襯的你臉有點黑,但是想想姥姥本來眼睛就不好,織出這件毛衣來肯定花了很多心血,這才是這件禮物最特別的地方,就為這一點我們也應該發自內心地謝謝姥姥。”
請向孩子宣傳積極面,讓他能更以感恩的心態去面對身邊的一切。
其實孩子在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對癥下藥,才能幫助他們減少說謊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