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踏遍山川河流,閱盡人間美景,這是我們中大多數人心中的向往。
余光中認為,旅行會改變人的氣質,讓人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了解世界越多,越能感受自身的渺小,越能激發自己去拓展生命的各種可能。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帶一本書,去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找一棵濃蔭的大樹,躺在樹下隨意翻書,伴著不識字的輕風,愜意而美好。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嗜書如命,你可以帶上李清志的《旅行的速度》,來一場跨越時空“速度概念”之旅。
成家以后,我越來越體會到旅行的意義,也有一些心得,閱讀旅行類的書籍更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探索之旅
這幾年來,我開始思考旅行是為了什么,是為了逃避生活的瑣碎與無聊,還是為了證明自己去過某地,還是為了吃當地的美食、拍當地的風景?
直到上個月去深圳,因為晚上沒休息好,第二天中午臨時取消了所有的景點安排,打滴滴跟大學同學回她家呼呼大睡。
原來旅行會不斷地修正我們內心的世界,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邊界,對異鄉的向往照進了現實。正如作者在書中所感:
我也曾半夜開車出游,往北密西根半島前進,夜晚的公路一片漆黑,到了深夜才發現,整條公路只有我的車頭燈與黑夜天空閃耀的星空互相輝映,那種公路旅行的孤寂與悲壯,讓我感覺到似乎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在前進。
旅行其實是人生的縮影,在旅行的路上奔馳,思索著人生要往何處?如果你不想思考,身體會告訴你,該停下來放松,哪怕發呆也是一種選擇。
漫步之旅
對于讀者而言,游記好與不好,跟讀者的認知方式有很大關系。游記作為一種私人化的寫作方式,一千位讀者就有一千種答案。
李清志的游記讀起來,沒有想象那么清雅素淡,卻有著建筑師嚴謹的結構框架,理性思辨的風采。比如,他在“好奇的城市漫游者”一章提到:
年輕時到每一個陌生城市旅行,都想要走遍這座城市,因為雙腳是度量城市的最好工具,只有一步一腳印,你才能真正認識這座城市!
雙腳帶你去經歷,可能是民家廚房傳來的油雞香味,老街鄰里寒暄的人情味,雨點浸潤臉上的潮濕,這些都不是坐在汽車、高鐵上能感受到的,只有你的雙腳可以丈量生活的元氣。
墓園之旅
別人筆下,墓園陰森恐怖,作者只覺得那里,恐怖又刺激。作者認為,死亡并不可怕,墓園的死人不會害人,現實的活人會害你。
這選擇,難道不勇敢?
很多時候,人不敢去面對“死亡”這個話題,覺得不吉利。因為他們害怕,怕沾上倒霉的氣息。
但是在信仰里,死亡不是結束,是另一段旅行的開始。
人生終究要面對死亡,在人生的終點站,旅行會終止,所有的探索欲望與沖動,歸于平淡,歸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