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時的申論分析

材料2
新技術有沒有可能穿透社會結構的屏障?這是某大學社會系G教授關心的問題,她比較關注社會當中的普通人怎樣生活,怎樣面對新技術,新媒體,新技術是促進社會轉型的決定性力量。

2014年某研討會,G稱自己一直比較關注農名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比如新生代農民工如何使用信息技術,當時她和她的團隊曾經對此抱著很大的希望,認為新技術可能有助于新生代農名工融入城市、融入社會。

“按照常識,如果大家是在同一個社會時空中生存,擁有同樣的硬件條件或者數據終端,按道理來說可以平等地獲取信息、資源,各種各樣的機會,從理論上說,非常有利于消除城鄉之間的社會鴻溝,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不平等,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公正。”她說。

但經過實際研究,她發現,現實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在新技術的使用中,城鄉之間顯現出非常明顯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來自《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她叫她多余,沒有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常常被用以描述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

事實證明,信息技術的發展,只是在一定程度或者相當程度上填平了--比如普通人和徹底掌控信息的壟斷者之間的某種鴻溝,但從現在看來,新技術能否穿透社會結構的屏障,還要在未來的研究中繼續觀察。

不過,G還是認可了信息技術為農民工帶來的一些改變。G大體上從三個方面觀察農民工使用信息技術的情況,包括新媒體和自媒體。

首先,從他們日常生活的使用情況來看,信息技術確實給他們的生活、交往,特別是給他們就業求職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作用非常大,超過2.6億的農民工“流散”在全國各地,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確實相當一部分人缺失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基本生活內容,是靠信息勾連起的“孤獨個體”,他們通過手機、互聯網等,獲取娛樂、消費甚至精神的寄托和心理撫慰。這些人背井離鄉,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是分散的,甚至一年見不上一面,基本上是靠通信來維系家庭和親屬關系,更不用說在他們求職、經營自己的小買賣等工作機會方面,信息技術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們的生活有很大幫助和改變。

第二個方面,從表達的角度來看,一般來說,農民工群體平時沒什么表達渠道,在原來狀態下,他們的聲音基本上是不會被外界聽到的,但是有了新媒體技術后,他們不僅擴展了視野,轉變了意識,而且有了表達的渠道,G把這種方式視作一種主體性的表達。

第三方面更為重要,從信息技術和新生代農民工組織化的集體行動角度來看,你會發現信息技術真的非常了不起,比如他們可以及時調用各種所需要的信息、知識以及各種經驗,他們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沒有領頭人的情況下,用QQ群建立維權組織;同時他們通過信息技術更容易取得外界的聲援和幫助。有的農民工說,如果沒有自媒體技術,他們自身的權益就不可能得到外界更多的關注。

G認為,也不可因此過度夸大信息技術的作用,因為線上和線下一定要結合起來才會有作用,農民工在互聯網上虛擬的團結需要和他們已有的傳統人際網絡、社會關系產生聯系,需要和他們所在工廠。企業的組織管理機構有直接關聯。

更重要的是,當農民工從互聯網這類新技術中獲益的同時,那些擁有更多的財富和資源的人們卻有能力從新技術中獲得更多的收益。從長遠來看,兩者之間的效益差距實際上拉大了,而后者所增益的部分,大概相當一部分就是從農民工身上獲得的。

(二)新技術的使用能否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根據給定資料2,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1)觀點明確,有理有據;(2)論述全面,語言簡明;(3)不超過250字。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答案:新技術的使用,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平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信息鴻溝,甚至在理論上講,也可以對城鄉、階層等社會不公平等現象產生一定程度的彌合,在實踐中,也能為社會弱勢階層在就業求職、娛樂消費、情感寄托、心理撫慰、主體性表達以及集體性維權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從根本上來說,依然無法徹底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因為弱勢階層能從中獲得的方便與利益,強勢階層將會獲得更多,因而極有可能對社會分化產生推動作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這兩天心血來潮,想要考個研,彌補一下近幾年來學歷給找工作造成的障礙及心靈上缺失的高文憑情結,可能看到身邊的同學曬研...
    玉笙寒2016閱讀 347評論 0 0
  • 1 記得剛畢業進入社會時,老板拍著我的肩膀說:“小伙子好好干啊,我們一起把事業做大,公司不會虧待你的。”老板果然沒...
    今日小雨閱讀 763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