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上,五位名師,各顯風采。雖然不是賽課,不分名次,但聽課的都是高中語文教師,不論專業素養高低,好的事物總還是能雅俗共賞的。
當然,評判散文課堂好壞的前提是應該有一個相對標準,這個標準應該形成共識。否則雞同鴨講,收效甚微。
個人認為,從教師角度上看,“教什么”和“怎么教”應該是判斷一節課兩個重要基本維度。而“教什么”又決定了教師“怎么教”。
當然,你也可以從學生角度或者文本角度來判斷,但一節課教什么,一定是要把教師自身、文本和課表、學生學情等綜合起來考慮得出來的。如果一節課教師對目標定位錯誤,那么,后面教學手法再新奇,學生再活躍,也是一錯百錯。
散文教什么呢?
黃厚江老師在今天的講座中提到,語文最最核心的素養應該是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散文教學應該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打通作者的心靈。
王榮生在《散文教學教什么》指出:
“語文課(散文教學)應該是兩者的整合:
“語文經驗”——獨具心機的章法、個性化的表達方式、流露心扉的語句
“人生經驗”——個人化的言說對象、獨特的認知情感”
其實,簡單來說,第一,能否走進文本,體驗到作者的情感,并能通過教學激發起學生的心理體驗。
第二,能否引導學生找出作者獨特的表達方式,此類文本的表達方式,從而培養閱讀欣賞此類文本的能力。
“教什么”定下來,“怎么教”就好說了,那就是如何方便快捷通過教師地教學設計,達成設定的教學目標。只要能達成,就可教無定法。
我在這兩個前提下,無知無畏,評價一下聽的六節課(五位名師和下午一位雨花臺中學同課異構的老師)。
李仁甫老師《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講演》:課下,老師們議論紛紛,大部分認為這是一節失敗的課。目標太多或者太零碎,批注的方法也沒有講透,拖堂了三四十分鐘。個人認為,不能憑一節課論英雄。即使失敗了,也不能說明一位老師平時基本功就不好。吳非在《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中談到了這個問題。
? ? 李老師的課堂,我覺得戰略沒錯,戰術不妥。目標定位上,李老師一直再強調文本中梁任公的形象和情感,以及作者梁實秋的情感和手法。但戰術上用的是批注,其實這個戰術也是淺嘗輒止而已。這節課,李老師很重視學生的回答和思考,很重視課堂的生成。但沒有及時抓住課堂契機和預設融為一體。所以整節課沒有基本問題框架。如果四十分鐘下課,那么這節課的目標要達成基本無望,所以才一再拖堂。
如果在戰術上稍作修改,比如課前預習時,不僅讓學生批注,而且也提出幾個主問題,這樣就可以避免問題瑣碎化,而且可以照顧到問題的坡度和課堂節奏的疾徐張馳。比如,課堂上可以分成小組,把自己批注的小組共享交流,教師在下面答疑解惑順便了解學情,是不是能更好地推進教學。等等,戰術的粗糙是這節課的弊端。
熊芳芳《荷塘月色》戰略可以,戰術不妥??闯鰜?,熊老師課堂目標是讓學生體會朱自清的情感,為了達成這一目標,熊老師有點舍近求遠,找了很多朱自清的散文來讓學生走近文本走進作者心靈,但事與愿違,一堂課下來,我的腦子里是其他散文的影子,而唯獨沒有對《荷塘月色》感興趣。熊老師提倡的是群文閱讀。當然,也不能說這種方法是完全錯誤的,如果熊老師在高一在自己的班里這樣以自己豐富的學識和深刻的思考,來引導學生,我覺得學生也會受益匪淺。因為,我聽完課后,都有一種回去一定要好好讀書的強烈沖動。
霍軍老師的點評讓我開拓了視野。雖然我不認同他對熊老師的評價,但文本解讀的三個中心讓我很受啟發。
肖培東《神的一滴》:戰略正確,戰術巧妙,四兩撥千斤,語言干凈整潔,課堂機智,善于調動學生。也是老師們評價最好的一節課。《神的一滴》是梭羅《瓦爾登湖》的節選,我看了文章之后,也深感為難,確實不好處理,但肖老師舉重若輕,用一個“來吧,——”讓學生從文本中找出并造句給瓦爾登湖寫個廣告語,這還不奇,奇的是在造句時,分成了四個層次:①找出直接描寫瓦爾登湖的句子②表現作者主觀感受的句子③對現代文明破壞而反思的句子④能概括主題的簡潔詞語。
一節課下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渾然天成。散文的情感和手法目標自然達成。學生思維徹底被激活了。
如果有遺憾,就是最后張一山老師所說的,這篇文章是節選,教材編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省略了近800字,而且這是譯文,不同譯文之間的語言比較也是一個考慮的問題。此言極是!
顧淋麗《故都的秋》 有點戰術大于戰略了。可以想見,顧老師用自己寫的詩,一開始是想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結尾再回顧,是想能力遷移和拓展,但是喧賓奪主,六經注我了。讀景——讀情——讀人并沒有很好的連接在一起,學生沒有走進文本,沒有走進作者的心靈,所以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并沒有激發出來,整個過程并不流暢。缺乏一個巧妙的戰術。
張玉新《赤壁賦》戰略正確,戰術妥當。令人佩服的是張老師的學情調查,和根據學情臨時進行的戰術安排。經過調查,學生已經學過了,那就定位成了復習課,然后又根據學生的調查,把目標定成了“向深度探討,如思考作者的寫法,文本深意,作者心境,社會背景等?!?/p>
? ? 在這節課上,我對《赤壁賦》這篇文章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層。如“依歌而和之”的“依”,我當時上課對這個字就滑過去了,其實就是我對這個文本解讀不夠深刻??梢钥闯鰪埨蠋煂ζ恼陆庾x深刻。所以無招勝有招。非常務實,而且有勇氣在這樣的場合上一節看似普通卻有干貨的課,實屬厲害!
如果在確定目標時,再準確一些,處理課文時,找出一個突破口,以點帶面,似乎會更加精彩!當然,時間所限,無法強求。
吳詠紅《赤壁賦》戰略模糊,戰術不妥。吳老師似乎想劍走偏鋒,出奇制勝,但戰術的錯誤導致了整個戰略的模糊。吳老師用“酒”的文字為突破口來解讀整篇文章的,對于學生來說,缺少了問題的坡度,對文本來說,散文中找這這個意象似乎有點上錯花錢嫁錯郎了。所以課堂推進并不流暢。因為趕車,沒有聽完,所以不知道吳老師怎么處理后面內容。
總體而言,六位老師各有特色,還是那句話,不能憑一節課來論英雄,一節課充其量只是冰山一角,甚至一角都談不上,課堂的背后有很多外人看不出的東西。所有的專家和名師之所以名聲赫赫,一定有他們的獨特之處。我們聽課,沒有必要通過批評或貶低名家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參加這個研討會,最主要的收獲是啟發了自己的思考,激發了自己對散文教學,語文教學,專業論文的興趣。一線教師地工作和生活都是很忙碌,很瑣碎,但如何能抓住最主要的東西,不斷促進自己專業成長,應該是我考慮的問題。
鄭桂華老師說過,她認為她的語文教學有三個階段:一教課文 二教語文 三 實施語文課程。從這兩天的課里,能看出這些名師們,都有積極的教語文和實施語文課程的意識。而且這些名師們都有很好的文筆,善于思考,善于寫作,每個人都有幾本專著,這對我刺激很大。自己懶惰,不愿意動筆,不愿閱讀專業書籍,不愿意研究專業,最后只會徘徊在教課文的最低層次里。
語文教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