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八九十年代出生的的年輕人一定不會忘記這樣一幅畫面:6個不同性格、不同出身的紅男綠女,戲謔著打趣彼此的生活與感情,經歷著彼此的擁有和失去,度過了一年又一年,這就是《老友記》。
有人說,《老友記》是由悲劇人物組成的喜劇故事。6個性格迥異的主角背后,是6段各有缺失的童年。因此他們產生友情,也成就了彼此錯過的愛情,同時更維系著一種勝似親情的東西。當他們與原生家庭的蔭蔽或陰影徹底告別,真正成為相互依賴而又各自獨立的個體,說笑著坐在中央公園咖啡館的紅沙發上時,所有的一切仿佛才剛剛開始。
菲比&錢德勒:破碎家庭的性格重塑
菲比是老友記里最命運多舛的人物,她當過按摩師、流浪歌手,出生后即被父母拋棄,后來養父殺人入獄,養母吸毒自殺,14歲的菲比到紐約來投奔外祖母,尋親期間流落街頭,靠乞討和打劫生活。
原生家庭的破碎和童年坎坷的陰影讓菲比成為一個略顯反常的人,她堅持素食,自稱可以通靈,不相信進化論卻相信圣誕老人的存在,愿意為同父異母的弟弟代孕三個孩子。
同樣擁有坎坷家世的還有錢德勒,他的母親是一個觀念開放的情色小說家,父親變性后成了脫衣舞娘,二人在錢德勒8歲那年的感恩節離婚,并把他送到全男生的寄宿學校里,從此錢德勒對感恩節充滿恐懼,表現出的性格特征也是六人里最不健全的。
挑選伴侶異??量?,會因為對方鼻孔太大而提出分手;愛開毒舌的玩笑,無法控制自己不拿朋友的糗事做文章;極度畏懼婚姻和孩子,在婚禮前夜曾試圖逃婚。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語叫“容器人”,用來形容封閉自我、排斥外界的自我孤立人群,他們往往不善表達情感,對親密關系的處理也捉襟見肘,而這些多半來自童年家庭關系埋下的缺憾。
人類學家就曾研究發現,一些被遺棄的、不被疼愛的孩子,眼神里充滿不安與恐懼,而童年時的他們在心靈上所承受的失衡、欠缺、饑渴、無望感,最終會表現在與他人的關系上。
心臟太過柔軟,也就更加經得起摔打。菲比和錢德勒坎坷的家世是他們的軟肋,卻也成為了他們的鎧甲,那些苦難讓他們脆弱,也賦予了他們溫暖與天真,這或許是他們最好的結局與開始。
瑞秋&羅斯:干涉型家庭的潛移默化
相比前面兩位,瑞秋和羅斯的家庭背景要強勢很多,同時也肩負了父母更多的期望值。瑞秋是劇中最典型的白富美,一直過著千金小姐的生活,第七季里她說可以教喬伊開船,因為她自己小時候就有一艘。
原本她可以嫁給一個收入可觀的丈夫,把未來的人生交給下一張飯票,直到婚禮前她突然發現自己根本不愛這個人,她對母親說,“就好像從小到大,每個人都告訴我’你是一雙鞋’,可是有一天我問自己’如果我不想當一雙鞋呢’”?于是她嘗試了人生的第一次叛逆,逃離父母的蔭庇,來到了中央公園咖啡館,讓第一幕開場。
羅斯的父母的父母恩愛親密,此前他們一直以為自己無法生育,兒子羅斯的降生與成長令他們奉獻出了近乎所有的溺愛與關懷。一路讀到博士,成為紐約大學教授,智商有余的羅斯卻情商不足,甚至有些古板和懦弱。
他暗戀瑞秋9年不敢表白,只會獨自吃醋;怕父母失望,把自己抽大麻的過失推到室友錢德勒身上;第一任妻子婚內出柜,離婚的事遲遲不敢向父母坦白;面對新婚妻子和放不下的前女友,他難以抉擇。包括與瑞秋相愛、分手、做回朋友,再到閃婚、離婚、意外懷上女兒艾瑪,羅斯似乎從來沒有主動地為自己戲劇化的人生做出選擇,而是任憑生活推著自己向前走。
瑞秋和羅斯的父母給了他們充足的愛與物質需要,但隨之相伴的是父母自私的控制欲。干涉型家庭”和“溺愛型家庭”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家庭情況,“我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得聽我的”這類說辭更是典型。每一個強勢父母的背后都站著一個懦弱的孩子,而這份強勢與控制也會成為孩子的陰影,一直留在他們的心里,并且潛移默化地會影響孩子成年和成為父母后的很多言行。當瑞秋對朋友憤怒地大喊“格林家的人不許放棄!”時,她突然明白,自己完全繼承了父親的脾氣,成為了和他一樣暴躁且固執的人。而羅斯身為高知階層人士,住酒店時依然會把沐浴用品順手牽羊帶走,某種程度上也是他猶太人家族斤斤計較的體現。
莫妮卡&喬伊:放任型家庭的自主選擇
作為羅斯的妹妹,莫妮卡一直是家里不受寵的那個,在父母心里,哥哥做什么都是對的,而她做得再好也無法得到表揚。加上大學前的莫妮卡是一個不受歡迎的胖姑娘,對外形的自卑和不受父母認可的童年使她成為一個偏執的完美主義者,除了對自己和朋友們的吹毛求疵和控制欲,她更無法接受別人不喜歡自己,故而形成了不由自主取悅別人的習慣。
喬伊是勞工階層出生的意大利移民,有7個姐妹,腦袋不太靈光,職業是個龍套演員,后因出演熱門電視劇發跡過一段時間。雖然身為家中唯一的兒子,他的父母卻并沒有對他要求太多。偶爾接接群演工作的他和其他主角相比顯得游手好閑。
喬伊成長在典型的“放任型家庭”,懶惰和缺乏上進是這類家庭里的孩子常見的特性,盡管與生俱來的人格魅力使喬伊泡妞無數,卻無法陷入一段真正相互關心的穩定愛情里。
而莫妮卡的父母雖然對她也沒抱什么期望,但如影隨形的苛刻和不包容卻使她無法成為一個不為自己拼搏的人。減肥成功后的莫妮卡獨自搬到了外婆留下的公寓里,開始了和老友們的故事,后來又當上紐約頂級餐館的主廚,從一個受食物支配的被動者成為支配食物的主動者,這也是她獨立人格的轉變。
三種不同類型的家庭環境塑造了《老友記》里六人不同的人格和命運。事實上,無論是對親密關系的膽怯,還是社交能力的欠缺,這些現代人身上常見的通病都可以用家庭教育的缺失來解釋。
有一本時下很熱門的家庭教育圖書《奶蜜鹽》,著名教育學者張文質在書中首次提出 “家庭教育第一定律”——奶蜜鹽,也被萬千父母稱為“新家庭教育三字經”。 “奶”是父母的在場,是充分的愛與滿足感;“蜜”是成長中給孩子的贊賞與鼓勵;“鹽”是培養孩子承擔現實的激勵與勇氣。這三者在家庭教育中組成最穩固的三角形,缺一不可。
想起《神煩警探》里泰瑞?克魯斯的一句臺詞:“我生在一個很拘謹的家庭,我的父母不太會表達疼愛,但是作為成年人的好處就是,你可以組建一個有新傳統的新家庭?!?/p>
《老友記》的最后,錢德勒和莫妮卡幸福地搬往郊外的小屋,瑞秋選擇留在紐約和羅斯一起生活,菲比擁有了自己的愛人,喬伊也繼續無憂無慮地打著混兒。
或許我們都曾是父母不恰當教育方式的犧牲品,但好在我們可以組建充滿“奶、蜜、鹽”的新家庭,用飽和的愛包圍孩子,也彌補曾經丟失的那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