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耕雨讀】正視死亡,持續優秀

三月底的時候,自己的小肺活量終沒有抵過帝都的大霧霾,出了問題,整個四月都是點滴吃藥,拍CT。不至于死的病,偶爾會咳到吐血,也真有種大限將至的感覺。在沒確診的時候,我很是消沉了一段時間, 人在非常態的時候,總會想活著是為了什么這類哲學問題,于是我也開始思考人生了。

如果生命期限臨近了會怎樣?真的會沖動來場說走就走嗎?我做不到,即使再任性還是有責任在的,這時候更多會考慮如果我不在了,家人怎么辦?會盡一切努力為他們籌劃,讓他們在沒有我的時候仍然能夠幸福生活。好在折騰兩個月我已無大礙,生活還會繼續,關于死亡這個命題我只是想想罷了。這段時間剛好讀了《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而作者保羅是真的離開了世界。

作者保羅paul kalanithi

(圖片來源 http://people.com/celebrity/stanford-neurosurgeon-paul-kalanithi-dies-of-lung-cancer/)

保羅是天才醫生,也是肺癌患者,他是真實地面對死亡。在初期,他看檢查結果還存在僥幸,希望自己能有小概率只是太勞累而不是肺癌或者還有救,但職業素養告訴他病情不容樂觀。從醫生變成病人,保羅從容面對死亡,同時寫下了這本書。

保羅在書中分兩部分講他的一生。

作者保羅

(圖片來源保羅的網站:http://paulkalanithi.com/ 有保羅個人介紹和醫學研究的論文以及本書的相關介紹。)

1.當我身強體健時!:回憶成長經歷

看保羅的介紹,自帶光環,就讀過斯坦福,劍橋,耶魯。研究領域跨文學,歷史,生物學,醫學,天之驕子的人設,他的離開說天妒英才都不為過。但看他的成長經歷,沙漠小鎮里出來的好奇寶寶,除了出生在重視教育的家庭,有愛好閱讀的習慣,沒什么光環。唯一不同的是他一直不斷思考人生意義這個命題。而且順從心的召喚,看似在不同學科中游走,沒有方向,實在是他心之所向。如蘇格拉底所說“渾渾噩噩的人生不值得過。(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活在當下,follow your heart。

看一個持續優秀的人的成長紀實,就好像跟他的生命有了聯結。保羅的描寫很細膩,回憶的故事生動又耐人尋味,看了他的成長經歷就覺得一切發生得都很自然。沒什么熱血青春的奮斗細節,只有觸動他思考的一個個細節。每件事的過程也都引人深思:如果我是他,會怎樣選擇?也許這就是學哲學的保羅表達思想的方式吧,讓讀者認識真實的他,也讓讀者能從他的經歷中有所悟。

Dr. Lucy Kalanithi and Dr. Paul Kalanithi with their daughter, Elizabeth Acadia.

(圖片來源《當呼吸化為空氣》攝影 by Suszi Lurie Mcfadden)

2.至死方休!:確診后如何面對未來

保羅是醫生,他對死亡不陌生,而當這個瀕死的人是自己的時候,還能冷靜對待嗎?當然不能,因為“我不想死”是人類本能。保羅在確診之初為自己選擇的短暫未來就是做個病人,安排好家人的生活,他不想有后顧之憂。的確當你知道有2年的生命和有40年的生命可活的時候,人生規劃肯定會不同。治療期間,保羅從醫生的視角切換到病人的視角。對生命,對價值觀,對信仰有了新的認識,正視死亡。如蒙田所說“教會別人死亡的人,同時也能教會人生活。”

保羅記錄了生命最后2年生病的全過程,積極接受治療,在同事的安排下,繼續上手術臺,做回醫生日常,直到不能再繼續動刀或者做醫學研究。他有迷惑的時候,但還是要維持生活的軌道,也許40年的人生規劃要有所改變,而只需要回答一個問題“什么才是你認為最重要的?”就可以坦然重新規劃短暫的生活了。

保羅生命將盡,做的決定是與死神和解,而不是抵抗。他的生命也許不能再延續,但他的家人還在,孩子還在,愛著他和他愛著的人,最后的時光里,有他們的陪伴,是幸福的,帶著喜悅之情迎接最后的時刻,他仍是那個持續優秀的保羅。

保羅的妻子做了本書的后記,從愛人的角度來講述保羅的最后時光:“圍繞在他身邊的是愛與溫暖。”

死亡是每個人都會面對話題,或早或晚總會遇到,并不遙遠,面對死亡,和保羅一樣:正視它,堅持做持續優秀的自己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