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曾經有一個課題是:“你的孩子,如果被別的孩子打了,你會教育孩子怎么辦?”
辯論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四個觀點:
1.用合適的方式告訴長輩。
2.要盡量避免正面沖突。
3.如果不是什么大事,則要懂得吃虧。
4.打回去啊。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斗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堂人際交往課,所以,父母應理智地看待孩子打架的問題。
但是家人作為一個成年人打孩子就讓人覺得是一種暴力行為。
扇耳光、拳頭敲頭……你能想象這是一名婦女對一個小學生下的狠手嗎?
近日,一則新聞刷新了一哥的三觀。新聞爆料在商場的游戲室,一名婦女連扇一個小學生10記耳光,孩子捂著臉哭,臉都打腫了。婦女說是那個被打孩子帶她兒子來打游戲,把她兒子帶壞了。而被打孩子說,他進游戲室時,她兒子就已經在里面
講道理,子不教,父母之過,教育不好孩子拿別人家的孩子撒氣作甚。
最近已經看到很多“孩子被別的家長傷害”的新聞:
1.2016年8月15日中午,三歲的萱萱與同班的小朋友倩倩起了爭執并打鬧起來,這一幕恰好被探視女兒倩倩的家長邵某看到。邵某認為自己女兒被欺負了,便拿起倩倩的手打萱萱。幼兒園老師發現后,立即制止邵某,并當場予以譴責。
2.2016年6月20日,渝北兩路某學校的學生小濤和小東發生了口角打架,小東的父親譚某因“護犢心切”,對小濤大打出手,不僅扇他耳光,掐脖子,還對其踢了一腳。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少不了與其他孩子的接觸與碰撞,也難免會有一些沖突,因此打鬧的事情時有發生。每當看到孩子拉拉扯扯,甚至大動拳腳的時候,父母總會特別緊張,也往往不知該如何管教孩子。教訓別人家的孩子吧,又擔心會驕縱了自己的孩子,弄不好還會使孩子間的矛盾升級為家長間的矛盾。
社會學家凱瑟琳·凱利-萊內曾經有一句話是,為什么童年的記憶特別真切,那是因為它們是最初的人生體驗,帶著某種特殊的味道。一個人長大后的樣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許多個瞬間堆積而成的。這件華麗的袍子充滿著時間的虱子,它們牢牢地抓著,怎么也甩不掉。一哥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但不被別人傷害是一種氣場。而這一點,或許從孩子開始面對這個世界,就開始需要讓他知道了。
相信一個孩子的判斷。而事實也證明,在孩子的心中,永遠是愛憎分明的。他們對愛她的人充滿著好感,對傷害她的人會回擊。而這也是人最初也最珍貴的棱角。
一哥一直覺得,被傷害后不會自我保護,會讓孩子漸漸失去對這個世界最初的有關好惡的判斷。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尊重精神和肉體的第一意愿,不害怕地反抗;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披好你的鎧甲,讓他們無處可攻;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也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讓人得逞,但也不讓人太傷。不進一寸,也不失一毫。
我始終覺得,這個世界從來是有經緯度的,不會因為你的忍讓而縮水,也不會因為你的強悍而膨脹。你要懂得游刃有余最好的方式是,內心柔軟而有原則,身披鎧甲而有溫度。
孩子,做一個勇敢而溫暖的孩子,不暖到燙傷自己,也不冷到凍傷身體。沒有人可以照顧你一生,而你要學會愛著自己,從現在開始。
對于年幼的孩子,家長應該教育他們學會自我保護,教會孩子下面這7件事。
01
要跟孩子鄭重說明,跟家人之間沒有必要隱瞞任何事情,特別是異性大人所說的“小秘密”,必須在第一時間一五一十地告訴媽媽。教會孩子對無理要求或覺得反感不愿意做的事情說“不”。
02
告訴孩子,除了爸爸媽媽以外,任何人都不可以觸摸自己衣服和褲子下面的任何部位。倘若有人這么做了,一定要大聲拒絕,可以哭鬧,可以踢打對方,同時要馬上掙脫逃跑,并立即告訴媽媽。
03
教會孩子如何撥打報警電話,并熟記父母的手機號碼。當一個人在家時,不要給任何來訪者開門,即使對方是熟悉的人也一樣。
04
如果父母不能做到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那么一定要記得叮囑孩子走熟悉的大路,最好能和同學結伴而行。不要因為好奇而走從來沒有走過的小路,一是怕迷路,二是怕偏離人群容易有危險。
05
對于陌生人的搭訕,教育孩子要“充耳不聞”,哪怕被說是沒有禮貌也沒關系,安全第一。陌生人給的東西一律不能要,如果被糾纏住了,要懂得往人多熱鬧的地方跑,最好是跑到有保安的地方尋求幫助。
06
告訴孩子,在和異性大人相處時,絕對不能把門關上,同時要站在離門最近的地方。一旦發現情況不對,可以及時逃跑。
07
可以教給孩子一些防身術,教育孩子在危急時刻要學會冷靜,出其不意地攻擊壞人的要害部位,為自身的安全逃脫贏得時間。
全民教育官方網站:www.qmin9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