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順則事不成。在職場的中,大量的工作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取得彼此協同一致。有的單獨承擔一份任務,完成的非常漂亮,顯示出較強的業務能力,一旦需要他人的支持或是幫助,總顯得力不從心,甚至失敗;有的業務不精,反而做得順風順水,眾人合力。換句話說,智商高情商低,萬事難;情商高于智商,自會有平穩的橋梁。
說話,看似簡單,實則是一場無形的智慧碰撞。里面包含著自己的理解力,判斷了,意志力,要想說到耙子上,骨頭里,可不是嘴巴一張。很多人,嘴巴惹禍,細細想來都是在以自我為中心在思考,在表達,忽略了你所講的一切是要傳遞給對方,讓別人理解,接受,行動;三句話沒說完,便惹得怒氣沖沖,心底怨恨,還不如閉嘴。
不在于你說了什么,而在于別人理解了什么。梳理出講話的線頭,找準表達的目標,那就要了解交流的情景,對方的心態,別人的關注,不曉得這些,講起話來真像無頭蒼蠅,亂飛亂撞,頭破血流。
說話本身也是一種情緒的感染和激發。每句話都有一個伴隨的底色,或是愉悅,或是憤怒,或是緊張,或是恐懼,每份底色渲染著你對每個詞語,每個話語的個性化的理解,因為每個人都會從我的角度去體味,判斷。
會說的首先要敢說,要在不斷的試錯中找到表達的舒適點,興趣點,關注點。有的人總在人群中畏畏縮縮,不敢開口,生怕表達錯誤,說不到點子上,別人會嘲笑,會生氣,會置之不理;有的抱著沉默是金的法則,逃避與人言語的交流,干脆不與人交往。如此等等,有點可悲,有些自卑。
歷史上很多雄辯家,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縱橫排闔,勝過千軍萬馬,刀光劍影,幾千年來,名垂青史,被后人津津樂道,競相模仿。
三人行,必有我師。說話是需要學習的。身邊能人,講起事情來清清楚楚,一聽便明了;談起道理來,鞭辟入里,讓人信服;與人交往時,情緒飽滿,手舞足蹈,有很強的代入感,聽得人津津有味;有的話不多,寥寥數語見筋見骨。好好聽著,仔細琢磨,模仿學舌,日日堅持下來必會精進。
良言三冬暖,惡語夏日寒。學說話,會說話,真是一件讓人沉醉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