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暴力、打孩子、親人、朋友
1
晚餐時,隔著兩扇門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對面哥們的熊熊怒火,把他家小子打得哇哇大哭。原來小家伙將他新買的手機扔到了水盆里,幾千大洋可能打了個響亮的水漂。
碰上這樣的熊孩子,不打一頓好像真出不了氣,可是孩子真有錯嗎?
幾歲的小孩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什么都想嘗試,什么都想了解,他的本意并不是要毀壞手機,他也不知道這樣會給大人帶來損失。我問過小家伙,人家只是想看看手機能不能像魚一樣游起來。
作為父母,應該要清楚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了解世界,包容孩子過程中發生的錯誤,樂觀地看待孩子的破壞表演。畢竟事情已經發生,打孩子解決不了問題,只會給孩子帶來恐懼。
看看下面這張照片,房子都燒了,一家人還能笑容滿面的拍照留念,一個手機又是多大的事。
2
我可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的兒子也很淘氣,搞過的破壞數不勝數:曾經將一個手機扔進馬桶里直接報廢,將一個手機扔到一樓摔得四分五裂,往鹽里加水,往飯里添土,往油里加沙子……簡直就是:罄南山之竹,書破壞未窮;決東海之波,流破壞難盡。
每次氣得老婆大人嗷嗷直叫,要我好好管管孩子,我總是笑著說:兒子多厲害,你小時候會做這些事嗎?你可能想都沒想到呢。
我為什么不打孩子,因為打孩子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影響父母和孩子間的親密感情,這方面我深有體會。
我老爸一直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我只要稍不聽話就會挨打,用手打都是小Case,棍子、竹條伺候才是標配,豪華享受是用扁擔打。直到上了大學,這些待遇才沒有享受。
因此,從小我就怕我爸,記憶中也沒有過親密接觸,更不要說有什么事會和他商量。
實際上,從親情上講,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從生活上講,父母要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從學習上講,父母要化身為孩子親密的導師。
3
我和朋友分享我這些觀點的時候,他很不以為然:你這不是再放縱孩子嗎,難怪人家說熊兒子背后都有奇葩父母。
不打并不意味著放縱,而是要采取更好的教育方式,和顏悅色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有什么不好的影響,會產生怎樣的后果,幫助孩子不再犯類似錯誤。孩子需要教而不是打,如果孩子生下來就懂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那還需要我們家長做什么?
朋友又說:屢教不改,不打不行!
我問他:下屬做錯事你打不打他?別人把你的車撞得稀啪爛你打了沒有?鄰居的小孩咂了你加玻璃打沒打?為什么你在外面不和人發生沖突,為什么回到家里就要打自己最親的孩子?
既然能夠容忍他人的錯誤,就更能包容孩子的錯誤。所以要學會控制情緒,努力學會不打孩子。
前段時間不是有個段子:
子女惹你生氣的時候,請靜下心來默念:
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
這句話很搞笑也很實在,忍不住要打孩子的時候先別動手,深呼一口氣,冷靜下來,還是忍不住,就到門口去吹吹風。堅持多次以后,相信就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