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那份懵懂

從幼兒進入童年,人開始有了記憶,有了喜好,雖然幼稚的可笑。只是此刻的我們不這樣覺得,我們無比認真地面對,以為這就是世界的全部。

這個時候的世界,在我們眼睛里和心里,充滿炫麗的色彩,以及可愛的形象。就像我們專心地聽著,“小喇叭開始廣播了,綠辣椒做我的燈籠褲,蠶豆皮鞋,嘎嘎響”…

此時,世界是多么純粹,內心充滿著熱情。就是有失落和失敗,也不會延續很久,因為它們是下一刻的開始,因為我們正忙著探尋生命。


然后,無數的春夏秋冬過去,生活慢慢呈現出它的真實。童話的世界,慢慢的碎了。在歲月蹉跎中,我們被迫長大。發現艱辛與不易,才是生活的本色。發現所有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遮擋了風雨。發現沒有誰的成功,是隨隨便便獲得,總是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

此時,我們說,平平淡淡才是真啊。心中變得冷靜,也麻木,對什么都見怪不怪,因為這就是成人該有的樣子。成人的世界里,沒了天真與真,封閉了心靈,為了不被傷害。

有一首歌,叫“我不想長大”,而小時候,是否曾經就想著快點長大。長大了,就可以像大人那樣,可以做很多事情,天大地大,也可以自由去看大千世界。

現在,世界看了一些,人情閱了一些。然而,紛紛擾擾的瑣事中,我們卻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計算著利益,竊喜著沒有失,忽然覺得也不過如此。那么,快樂呢,遺失在出發地,還是途中呢?贏了暫短喜悅,輸了心有不甘。于是,開始追求快樂,追求刺激,追求滿足,而不怕付出。

因為,要尋找丟失了很久的快樂。因為,即使夜深人靜,心可能還不靜,整日七上八下,患得患失。其實,不僅僅是快樂感,還有專注力,還有學習力,…這些在孩童的時候,卻是最不缺的東西啊……繞了一圈是否又回到了原始點。

所以,生活有一個神秘的螺旋能量嗎,得與失就這么一直神奇地平衡著。我們到底是更加富有,還是貧窮了。什么是我們的目標,什么是真正有用的東西,是否真的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可見,生命的意義在于感受,它沒有前提和假設,沒有任何目的性。

正如老子在《道德經》里面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梢韵駤雰阂粯?,去感受這個世界嗎?嬰兒對這個世界和自己,并沒有預設和目的,但在嬰兒的世界里,充滿著快樂與幸福。因為,這種快樂與幸福,是發自人的本性和內心的,是人最淳樸的一種體驗。

因此,擁有沒有止境,當擁有了,當心疲憊了,就要開始做減法,返璞歸真。在心的一角,恢復到孩童的心,保持那份懵懂,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境由心生,世界因此而不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