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夢白躺在床上,宿舍里已經熄燈,只有外面路燈照在窗簾上映照出一層淡淡的微光。室友的鼾聲已經微微響起。夢白閉上眼睛, 眼前隱約浮現出一些明暗變幻的光影,時間一點點過去,就要進入夢鄉了,可是一個想法又冒了出來。夢白告訴自己,先不想了,明天白天再說,可是這個念頭卻揮之不去,越要禁止它,它就越是涌上心頭。翻一個身,換個姿勢睡,企圖把這個想法也壓下去,可即使不去想它,它也會自己冒出來,真不知如何是好。
這念頭隱隱約約來自上午的物理課,老師講到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講到了愛因斯坦終身的遺憾就是沒有把量子和引力統一在一起,拿到物理學研究的圣杯,而愛因斯坦去世50多年了,這個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而且新的物理學科風起云涌,超導研究、混沌學科、凝固態物理、引力波、量子通信,時不時有一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吸引人的注意力,但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謎。
下午的生物課也挺有意思,DNA發現已經有60多年了,可是人們仍然沒有完全搞清楚生命的本質。2005年《科學Science》雜志在慶祝創刊125周年之際,該刊雜志社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其中很多涉及到生物學方面,比如意識的生物學基礎是什么?為什么人類基因會如此之少? 人類壽命到底可以延長多久?地球生命在何處產生、如何產生?
晚上,夢白去聽了一個信息學科前沿領域的講座,講的是關于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在十幾年前人們提到人工智能還是帶著質疑的眼光,那個連語音識別都做不好、下圍棋總是輸的人工智能,突然間就像經歷了青春期突然變得老成起來的青年,一路攻城略地,打敗了人類的頂尖圍棋手,可以自動駕駛汽車開上這個星球上最擁擠的城市的道路,語音識別尤其是對方言的識別準確率甚至超過了一般人,會負重行走運送重物、跌倒后自己會很靈活地爬起來.... 仿佛一夜之間,人類被自己創造的東西完全征服了。未來究竟會怎樣?自己所學的專業技能會不會在未來的10年里就被機器人替代,以致于失業?按照目前這飛速發展的態勢,應該是很有可能的吧?想到這里,夢白的腦袋都方了,瞌睡蟲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藏起來了。
就說眼下吧,大一結束后就要開始選專業了,自己到底是該選生物學還是物理,還是信息科學呢?聽說新材料和高分子也不錯。現在大一不再一入校就分專業,這是一件好事,可是當自己真正了解了一些,卻又沒有完全了解的時候,去做選擇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就像是面臨著嚴重的選擇困難癥。未來有千千萬萬種可能,而自己卻只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而真正的難題是:在這么多備選項里,自己又真正了解多少呢?如果不了解,又談何選擇呢?
夢白心里嘆口氣,看來今晚是別想很快就睡著了。翻身,從頭頂的書架上拿起了手機,習慣性地摸到了解鎖鍵的位置,點亮屏幕,熟練地解鎖,點擊“郵箱”,輸入導師的email地址,快速寫了一封郵件,檢查修改了幾個拼音的同音字,點擊發送--確認--發送成功!
見面
一個星期后的一個中午,夢白和導師站在了校園的一家茶餐廳的點餐臺前。
這是一家港式的茶餐廳,一進門就是點餐柜臺。里面靠墻的位置安排的是卡式座椅,私密而安靜,長方形桌子堅固,皮質椅子舒服;臨街的落地玻璃窗的位置是二人世界,古典的圓形八仙桌配一對單人皮質小沙發,視野最好。中央的位置留給了最大的長條形案臺,可以容下十幾個人落座,適合多人聚餐談論。
點完餐后,服務員示意還可以每人還可以選一種免費的飲料,老師要了一杯檸檬茶,夢白要了一杯加冰的可樂。今天運氣不錯,他們拿著餐牌找到了一個靠墻的卡座,兩人面對面坐下。
老師一坐下就說:“你的郵件里的疑問挺多,只言片語解釋不清楚,所以今天和你面對面交流一下?!?/p>
“嗯,謝謝老師抽出時間來指導我。”
“指導?真的談不上,應該是交流比較合適。這年月,互聯網這么發達,誰知道得多還還不一定呢,你說是吧?古人把老師稱為“先生”,是因為先出生的人一般比后出生的人經歷得多,知道的也多。但是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已經很不一樣了。所以韓愈那句“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還是很有先見之明。”
“老師,那我的疑問能夠解得開嗎?”
“從根本上來說,這些疑問只能要靠你自己解開!靠你自己通過深入的思考和反省來解開自己心中的疑惑。別人是幫不了太多的,但是我可以提供一個和你對話的契機,幫助你自己的思想和大腦啟動起來?!?/p>
“那我們從何開始呢?”
“先別急,我先問你一個小問題,你最崇拜什么樣的人?”
“我最崇拜像愛因斯坦、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因為他們不僅僅是科學巨匠,而且還具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和功底?!?/p>
“哦,講到這里,我突然想起另外一位兼具科學和文學修養的科學家,他的名字叫陳之藩,他是研究電機的,但同時文學功底深厚,經常寫一些優美的散文,有時候這些散文是關于科學方面的思考,我給你講一個他的小故事?!?/p>
老師喝了一口茶,接著講了起來。
混合
“ 陳之藩是在劍橋讀的博士。他一到劍橋,就被那里特殊的習俗所吸引,也就是每天晚上和不同學院的老師聚餐,除了吃,還有酒,但是他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特別喜歡和不同學科背景的人神聊閑侃。每一次的聚餐前你都不知道會遇到什么樣的人坐在你旁邊,而每一次聊天都像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有時坐在你鄰座的是研究哲學的、歷史的,有時又是計算機或者數學的。用陳之藩自己的話說:“不知是哪位圣人創出劍橋這種制度,這種制度是無時無地不讓你混合。比如教授與學生混合,喝茶與講道混合,吃飯與聊天混合,天南的系與地北的系混合,東方的書與西方的書混合。 ” 而經歷過著一番混合之后,走出餐廳之時,會發覺“除了胃裹感覺有所不同外,腦筋似乎也有所不同。好像有好多觀念在輻射你,有好多想法在誘引你。 ” 他想了很久,終于明白:“用杯中之酒來燒軟了如鐵的死頭腦;藉促膝之談,激出智慧的新火花。” 用我們中國的古話講就是: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
“有意思!套用現在的話,就是每一天都是在進行著跨學科的討論,難怪劍橋出來了那么多很怪但是很厲害的學者?!?/p>
“是啊,這種討論又是如此地自然,因為人不能不吃飯,所以聚在一起討論不需要找什么理由。而吃飯時精神自然放松,所以容易打破自己的思想束縛,去發現和接受別人的思想。”
“是的,很多情況下這些不同學科之間的人之間相互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這時候飯菜端上來了,一人一份擺在兩人面前。兩人對服務員說了聲謝謝,就拿起了筷子吃了起來。
老師接著說:“跨學科思考可以讓我們知道有這樣一批研究不同學科的人其實是在研究著同一個大問題,或者說是不同的人正在摸同一只大象。 只有當他們坐下來討論時他們才會會發現,對于同一個主題,不同的學科都在研究?!?/p>
“可是,為什么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彼此不會溝通呢?”
“今天做科學研究已經和牛頓達芬奇那個時代完全不同了。每個人都固定在一個狹小的領域里淘金。社會分工逼迫著學者只能在一個狹小的領域里鉆研。如果問一個搞工程的研究人員DNA復制的機制,或者讓一個搞生物的人講清楚GPS的原理,恐怕都講不清楚。”
“這種分歧有這么嚴重嗎?我覺得我還記得高中生物課的DNA,也記得物理課上提到的衛星定位的基本原理。”
“這只是分歧的開始,如果你將來投身到科研中,你就會發現你只有時間去關注和自己緊密相關的研究領域,其它不相干領域的東西會漸漸遺忘掉。所以我們有必要在你還沒有完全遺忘之前提醒你,還有這么多的研究本身就是涉及到不同學科的東西,不管你將來做哪方面的研究,都會涉及到其它學科的內容?!?/p>
“那老師你的意思是說,DNA有可能和衛星定位有緊密關系?”
“我可沒有這么說,但是理論上我們可以認為所有的知識都是一個巨大的整體的一部分,我們總能夠從一個部分出發,走到另外一個部分。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雖然沒有像一個學科內部的聯系那么直接,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后會有所收獲,會在海邊撿到一些閃光的貝殼。例如,有些知識千差萬別,但是背后的機理確實很相似的,在一個學科里解決不了的問題,用另外一個學科的現成的方法就可以很好地解決(愛因斯坦與黎曼數學)?;蛘?,物理學里要用到數學,如果這門數學還沒有發明出來,物理學家像牛頓就自己發明其數學來。又或者,一個學科的發展開始只是局限在一個小的范圍里,但是若干年后卻啟發了另外一個學科的人,從而打開一個新局面,深深影響到了其它的學科。這些都是令人興奮的地方?!?/p>
“這倒是挺有意思的。不過,跨學科的話題多嗎?很難找吧?”
“應該說:難,也不難。我們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鐚W科的東西不會自動跳出來,而是要靠我們去發現。有了發現的眼睛,總會像淘沙一樣把金子淘出來?!?/p>
“可是這樣淘沙,總應該遵循一些程序或者步驟吧?”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討論,先把那些經典的教科書放到一邊,從自己的想法出發。一開始,我也不知道我們的談論會進行到哪里。但是總會有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冒出來,我們就沿著這些基本問題去思考,去搜集線索,然后再引申出新的問題來討論。任何的質疑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問題,有了問題就自然要去思考,思考不明白就去查資料,查不到就討論,討論中也許會發現一些端倪,有了新的線索后繼續深入下去。”
時間
“太好了,那我們今天的跨學科話題從哪里開始呢 ?”
“我們的跨學科研究需要找一些合適的主題,我先提一個作為拋磚引玉,你看合適不合適?”
“好啊,老師請講?!?/p>
“時間!”
“時間?時間還真是符合跨學科的特征。讓我想想,時間是物理學研究不可缺少的一塊,從研究宇宙誕生到牛頓的絕對時空和愛因斯坦的新時空觀,都離不開時間。時間也是生物學里非常重要的東西,化學反應也離不開時間,文學和藝術里面也有時間的影子。好,我們就從這個時間開始。可是老師,雖說如此,時間這個概念總是感覺有些抽象?!?/p>
“是的,兩千年前,奧古斯丁就問什么是時間? 他曾經說:“如果沒有人問我時間是什么,我是清楚的,但如果有人問我時間是什么,我反而不知道了”。時間是個抽象的東西,也是復雜的東西。如果簡而言之,時間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未來還沒有到來,我們不清楚。而過去了的,我們也挽留不住。所以在弄清楚什么是過去、什么是未來之前,要先搞清楚什么是現在。可是什么是現在呢?你能告訴我嗎?”
“現在,從字面上就是當下所處的時刻,也就是此時此刻?!?/p>
“可是當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這個此時此刻,你會發現并不是那么簡單:因為此時此刻并不存在!”
“怎么會這樣?老師,請不要挑戰我們的常識好不好?”
“請慢慢聽我講。為什么我們會認為存在“此時此刻”?那是因為我們感受到了“此時此刻”。比如此時我正在對你講話,你現在聽到了我講的“這句話”。當你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你說此時我聽到了??墒侨绻覀儼褧r間的精度放大,你真的是在我講“這句話”的同時聽到了這句話嗎?還是有一個微小的延遲呢?”
學生看了看老師,有些遲疑。
老師接著說:“一定有個微小的延遲,因為聲音是以有限的速度傳播的。比如你現在距離我1米,聲波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330米/秒,那么我發出的聲波經過了千分之三秒也就是3毫秒后才傳到你的耳朵?!?/p>
學生插話說:“可是這千分之三毫秒真的很重要嗎?”
“對于我的談話來說,這并不會影響到我們交流的效果。但是如果我們之間的距離足夠遠,那么這種差別就顯現出來了。比如,我們會先看到閃電然后才會聽到雷聲,通過這兩者之間的時間差我們可以估算出雷電到我們的距離。那么,也就意味著打雷時在云層里有一個“此時此刻”,而我們聽到的雷聲是另一個“此時此刻”。那么我們應該以哪個“此時此刻”為準呢?”
“但是我們至少可以說在某些近距離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近似認為存在著“此時此刻”。畢竟這并不影響交流的效果呀。”
“如果打越洋電話或者越洋視頻通話,距離幾萬公里,除了光速要延遲零點幾秒,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要經過各種中繼站、不斷調制調放大濾波,處理這些也需要時間,我們能感受到比面對面交流多了一點延遲。所以,從絕對意義上講,并不存在此時此刻。”
老師露出了一絲狡黠的笑容,好像在說:怎么樣,我贏了!
“那可否認為是由于存在距離,所以造成了此時此刻并不存在。如果取消了距離,我就貼在別人耳朵上說話,那不就是此時此刻了嗎?” 學生并不打算認輸。
神經傳導
“你講的有道理。不過如果要弄清楚這一點,我們就要從“物理模式”切換到“生物模式”了。”
“什么意思呢?”
“請允許我問一個問題,當我們的耳朵的鼓膜收到聲音而震動時,就表示我們就聽到了嗎?”
“當然不是了”,學生說道:“要傳送到大腦里的相應區域才算是聽到?!?/p>
“那就對了”,老師接過話茬說,“當空氣的震動引起了耳膜的震動,接著又引起了神經細胞產生了神經信號,這些信號經過一個接一個神經元的接力傳遞,產生了神經脈沖,神經脈沖在樹突和軸突里傳遞,送入到下一個神經元的突觸,突觸里面的遞質散發出化學物質,如果信號足夠大,會激發下一個神經元發出電脈沖,依次向后傳遞。當一個神經元積累了足夠多的電信號之后才會觸發自身的響應機制,自己也被觸發,從而把信號送到更遠的地方。當有足夠多的神經元都開始發送脈沖信號,大腦的特定區域才開始解讀這些信號,從而得出有意義的聲音。緊接著,大腦的用于解讀分析語言的區域被激活用于分析這些聲音所包含的意義,并把它們和之前的經驗相比較, 之后才能識別出這些聲音里的內容,從而了解所聽到的內容。這一系列的過程都需要時間來進行處理,并不是瞬時完成的,因為不僅僅是電信號的傳遞,還涉及到化學物質的濃度的變化以及化學反應,這些反應的速度遠遠低于電信號傳播的速度。即使把耳朵貼到對方的嘴上,我們聽到的也只是過去,而不是現在。”
“原來這就是你說的生物模式啊,這些我高中時也學過。” 學生想了一下,擺弄著手里的筷子,說道:“要是這么說,我覺得“此時此刻”仍然存在---存在于每個人的大腦里!”
“哦,真是這樣的嗎?”,老師停了一下,猶豫了幾秒鐘,說道:“當你產生“此時此刻”這個想法的時候,這個想法其實并不是一下子就從腦海里跳出來的。而是幾十萬甚至更多的神經元同時發出脈沖,它們互相激勵,并且這些電信號在周圍的神經元里累積,當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才會激發更多的神經元一起思考,這時才會有“此時此刻”這個想法冒出來。因為有這個累積的過程,所以這個想法不是瞬時進行的。所以嚴格地說,現在并不存在?;蛘哒f,并不存在一個絕對意義上的現在,現在都是相對的,都是相對于觀察者而言的。每一個觀察者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現在。”
“這話我怎么聽著有點耳熟?”,學生思忖著,自然自語道:“好像有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意思?!?/p>
“是的。從宇宙的大尺度看,就更不存在絕對的“現在”或者所謂“同時”了。原因你應該能夠猜的到吧?”
“是因為光速是有限的?” 學生猜道。
“正是。雖然對于學過中學物理的人來說,光速是有限的已經成為了一個常識。但是這和人的直覺并不相符。直覺上,一旦點亮燈泡,瞬時整個房間都亮了,不會感覺到任何延遲。但是最早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是十幾世紀歐洲的一群天文學家?!?/p>
光速有限
“老師,你又要切換到“物理模式”了。可是,這些人難道是碰到了什么問題,所以才會想到和自己的直覺所不一樣的東西嗎?”
“確切地說,我們要先從哲學上進行說明??茖W的發展就是如此,如果大家都從直覺出發,那么光的傳播速度無窮大是不會有任何異議的。只有當某種異?,F象出現的時候,而現有的理論又無法給出合理解釋的時候,人們就會質疑之前的假設是否正確,甚至是質疑我們毫不懷疑的東西的合理性。在古希臘,柏拉圖把這種叫做“拯救現象”,這種動機深深影響到了后來哲學思想的發展,可以說是沒有這種動機,后來的科學不會像這樣一步一步地前進。什么是“拯救現象”呢?柏拉圖認為,有一個理性的存在,是宇宙的根本。如果出現了一些異常的現象,不符合理性時,就要去尋找合理的解釋,以便拯救這種異常的現象,經過這樣的拯救之后,現象和理論又重新吻合了?!?/p>
“這聽起來有點意思,所以科學就是這樣不斷修正自己,不斷前進的。那么光速無限大這種想法遇到了什么樣的異?,F象呢?”
“你可以先猜猜看。”
“我猜光速既然是每秒30萬公里,而地球的半徑才6000多公里,通過分別測量光走過的距離和光所用的時間,把兩者相除即可得到光速。不過即使人們去嘗試著在地球上測量光速,估計也很難測到,因為即使是互相之間有30公里遠,光走過這么長距離只需要萬分之一秒,古代哪有這么高精度的時鐘啊!所以在地球表面估計很難觀察到光速有限的證據。是這樣的嗎?”
“那怎么才有可能發現光速是有限的呢?” 老師并沒有直接回答他。
“我猜,應該是從觀察外太空里面發生的一些不正?,F象引起的,比如某顆星星發出的光和我們預期的不太一樣的時候?!?/p>
“嗯,你的思路不錯。可是,天上的恒星一直都發光,我們怎么知道它什么時候開始發光經過若干年后才傳播到地球的呢?”
“哦!” 學生恍然,然后說道:“所以可能不是恒星發光引起的問題??赡怯质鞘裁丛蚰兀?”
學生撥弄著盤子里的一顆綠色的青菜,陷入了思考。過了一會,說道:“除了恒星,就只剩下行星、行星的衛星、彗星和小行星了。可是它們本身都不發光,只能反射恒星的光。”
“但是我們每時每刻都能看到它們反射的光嗎?” 導師放下筷子抬頭說道。
“當然不是,比如月亮。當這一天是陰歷初一也就是新月的時候,是看不到月亮的。另外,白天的時候也看不到?!?/p>
“除了這些情況,還有沒有其它情況下,我們也看不到它們?”
“應該沒有了吧,不過先讓我想想.... 嗯,我想除非是一些非常特殊的時刻,但是非常短暫。比如,發生月食的時刻?!?學生好像想到了什么,眼睛看著桌子上的餐巾紙。
閃爍的時鐘
“思路對頭。可是月亮作為參照我好像有點瑕疵,就是離地球太近。我們現在知道月球里地球只有38萬公里,光只要一秒多的時間就傳播過來了,這樣很難去計算光的速度?!?/p>
“所以應該去找更遠的行星和它們的衛星?!?/p>
“對,沒錯。十幾世紀時丹麥的天文學家就是通過這條路徑發現了一些奇異的現象,這些現象很難用已有的理論解釋,于是他們反過來去觀察到底哪里出了錯,發現如果假設光速是以有限的速度傳播,那么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從而找到了測量光速的方法。早在十六世紀當荷蘭人發明了望遠鏡后,伽利略就開始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太空。他觀察到了月球,同時他也把望遠鏡對準了更加遙遠的太陽系的行星。他發現了木星居然有自己的衛星,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星球都繞著地球旋轉,這動搖了當時教會秉持的地心說。但是發現光速是有限的人還要再等上幾十年以后?!?/p>
老師停了一下,喝了一口茶水接著說:
“丹麥的科學家觀察到了木星有衛星,當木星的衛星繞到木星后面的時候,就從視線里消失了,如果衛星的軌道近似圓形,那么應該剛好有一半的時間我們看不到,另外一半的時間能夠看得到。這顆衛星的運行周期是42小時多一些。如果光速是無限的,忽略地球在42小時內走過的距離,那么木星衛星的運動剛好可以當作一個太空中周期閃爍的時鐘。通過這個時鐘可以預測到未來三個月后發生蝕的時間??墒牵溈茖W家羅莫發現,根據春季測量到的木星衛星發生蝕的時刻,往后推算三個月后發生月蝕的時刻,可是這個時刻和實際觀測到的發生月蝕的時刻有一定的差別,誤差達到了十幾分鐘。理論和現象出現了偏差,需要去拯救現象。丹麥天文學家排除了各種計算的錯誤,仍然沒有把這個誤差消除。后來,羅莫不得不把目光鎖定在光的傳播速度上,如果光是以有限的速度傳播的,那么當衛星上反射的光傳播到地球的時間與地球的位置有關。換句話說,和地球與木星之間的距離有關。當地球離木星較遠時,觀測到的蝕要比計算得出的時間晚一些,因為光要額外多走一段距離。當地球離木星較近時,觀測到的蝕要早一些,因為光要少走一段距離。如果認為光是以有限的速度傳播的,那么就可以通過這段額外的距離除以光晚到達所用的時間,從而得到光的傳播速度?!?/p>
“那當時計算出來的光速是多少呢?”
“大約是每秒215000千米/秒。和現在的準確值不太一樣,但是在當時從無窮大的光速到一個有限的光速,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了?!?/p>
“嗯。是的,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墒菧y量到光速除了對預測天文現象有意義外,還有沒有其它意義呢?”
“如果說行星之所以叫行星,是因為它總是在運動的,而且是按照一定的速度運動的。而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里的小行星,它們的運行則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像是太空里的流浪者。而光一旦從無限的速度變成了有限的速度,也變成了在宇宙空間中游蕩的幽靈。當天空中閃現出壯麗的超新星爆炸的煙火時,已經是幾十萬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發生的事情了。我們看到的都只是一副已經消失已久的圖像,而不再是真實的實在了。光變成了太空的流浪者,你再看到一顆星星發出的光時,你一定會問,這是一顆成年的星星呢還只是它在幾十萬年前的嬰兒照呢?”
“我記得愛因斯坦也是在光速有限的基礎上,繼續思考和發展出了狹義相對論。”
“是的。如果光速是無限的,愛因斯坦就不會想到狹義相對論了。因為愛因斯坦時空觀最重要的性質就是,光速在任何觀察者的眼里都是一樣的,即30萬千米/秒?!?/p>
“現在”的意義
“可是”,學生好像有想到了什么,直了直身子扭頭看著墻上的一副紅黃相間的現代藝術畫,一邊慢慢說道,“同時性真的消失了嗎?如果真的消失了,我們日常生活里還是在談論此次此刻,還是在談論現在,就比如說上課是老師說:現在上課。開會時,主持人說:現在開會。那么這里講的現在又是什么呢?”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剛才雖然論證了絕對的現在并不存在,可是我們還是習慣性地使用這個詞。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我們仍然認為現在這個詞是在現實生活中是有意義的?!?/p>
“有什么意義呢?” 這時一陣輕風拂過,一片紫色的紫荊花瓣花瓣飄落在后窗的窗臺上。
“史鐵生曾經說過:“現在,是一分鐘嗎?還是一秒鐘?還是千分之一秒?恐怕很難定義。現在,應該是一件事情有意義所需要的最短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仍存在。并且“現在”既不是一個轉瞬即逝的時間點,也不是一段固定的可以量化的時間段,而是賦予一個意義所需要的最短時間。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定義?!?/p>
“那么,我們既然討論了現在,接下來我們應該可以繼續討論時間的其它部分了吧?比如過去和未來。”
“時間不早了,我要回辦公室午休一下,我們下次再聊再接著討論吧。”
“好的,老師?!?/p>
他們起身,一起走出了茶餐廳,外面路上的學生已經很少了,都回宿舍休息了。陽光明媚,藍天上點綴著瓦片狀的絮絮白云。
學生走了出去,和老師告別。一個向宿舍走去,一個朝著辦公室走去。
參考文獻:
- 陳之藩,《劍河倒影》,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 史鐵生,《我在史鐵生》,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4 (章節:《回憶與隨想》)
未特別標注來源的圖片都來自pixabay.